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波德莱尔“黑维纳斯”的历史形塑

发布时间:2019-03-08 00:00
【摘要】:传统批评认为经典文学形象是"超历史的个人",具有原型价值,而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则研究经典形象及其所代表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习俗的产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进一步提出了"主体形塑"概念,指出文学形象是不同话语对人物及其文化环境的关系反复进行阐释的结果,且阐释非一次性完结,而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变化过程。"黑维纳斯"是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以其黑白混血情妇让娜·杜瓦尔为原型塑造的经典文学形象。从19世纪中期至今,这一形象在波德莱尔的作品及早期批评和传记中,在T·S·艾略特、本雅明和萨特等人的文学批评著作中,在当代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的改写小说中被不断形塑,先后经历了"致命女性"原型、波德莱尔多维度的他者和具有自主意识的女性主体等几个阶段的变化。形塑的核心是种族和性别视域下的身体。不同话语不断围绕"黑维纳斯"的身体意义进行对话、商讨和争论,塑造了一个承载着复杂历史信息的含混意象。形塑的新变化也揭示了当代话语重构边缘主体、重书庶民历史、质疑经典,瓦解真理的转向。
[Abstract]:Traditional criticism holds that the classical literary image is a "super-historical individual" with archetypal value, while the new historicist critic studies the classical image and the problem represented by it to what extent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values and cultural customs. Stephen Greenblatt further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subject shaping", pointing out that literary images are the result of repeate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and their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discourse, and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is not a one-off conclusion. It's an endless process of change. " Black Venus is a classic literary image created by Baudelaire on the basis of her black-and-white mistress Jean-Naduval in Flower of Evil. From the mid-19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this image has been found in the works of Baudelaire and in early criticism and biographies, in literary criticism by T S Eliot, Benjamin and Sartre, etc. In the contemporary British writer Angela Carter's rewriting novel has been constantly shaped, has experienced the "fatal woman" prototype, Baudelaire's multi-dimensional other and self-conscious female subject and so on several stages of change. The core of shaping is the bo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ace and gender. Different discourses continue to talk, discuss and argue about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Black Venus", creating a vague image carrying complex historical information. The new changes in shaping also reveal that contemporary discourse reconstructs the marginal subject, emphasizes the history of the common people, questions the classics, and disintegrates the turn of truth.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英美小说中的改写现象研究”【项目批号:12CWW02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5.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南溟;;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艺术美学[J];艺术.生活;2010年06期

2 亨利·詹姆斯 ,李金波;沙尔·波德莱尔[J];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01期

3 连钢;;夏尔·波德莱尔的一生[J];文化译丛;1987年03期

4 朱莉亚·克丽斯蒂娃;秦海鹰;;波德莱尔—无限与芳香[J];法国研究;1992年01期

5 蒋登科;波德莱尔散文诗的文体贡献[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6 辛中华,李文军;从“应和”到象征——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探微[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7 马晓冬;;波德莱尔:艺术对时间的抗争[J];人文丛刊;2010年00期

8 邢崇;;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批判精神的形成[J];时代文学;2008年05期

9 成海鹰;;大城小德:颓废的浪子——以波德莱尔创作为例[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10期

10 马也;;夏尔·波德莱尔[J];诗选刊(下半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金佳;;波德莱尔散文诗中的叙事[A];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晨亮(清华大学);波德莱尔的枝枝蔓蔓[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2 曾靖皓;《回忆波德莱尔》:勾勒手捧“恶之花”的诗人[N];文艺报;2011年

3 张泠;枷锁中的波德莱尔[N];南方周末;2004年

4 ;忧郁的雨天忧郁的书[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5 云也退;恶之中寻见一切风骚[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6 路文彬;波德莱尔的慈善之举[N];学习时报;2011年

7 韩猛;批评的真意[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曾靖皓;手中捧“恶之花”的诗人[N];中华读书报;2012年

9 罗岗;庸俗的“颓废”[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陆扬;游荡城市的记忆[N];中华新闻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文雅;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家铭;波德莱尔对德国浪漫派的继承与发展[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2 韩芳芳;波德莱尔的感觉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吴燕南;波德莱尔:十九世纪法国诗歌中的“现代生活的画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李辉;论波德莱尔宗教观与《恶之花》中的基督教色彩[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金心亦;现代生活的画家与批评家[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6 马栋;论波德莱尔精神领域“整体性”意识[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宜繁;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8 廖志亮;论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D];贵州大学;2009年

9 胡博乔;分析《忧郁与理想》中女性的多重形象以及波德莱尔的无意识性冲动[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李英娟;波德莱尔及其诗歌的“忧郁”基调[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36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436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1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