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小说的空间形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7 07:57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他成为国内外学者重要的研究对象。福克纳在小说中构筑起自己的文学神话——“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他对南方爱与恨的交织都体现在这一系列文学作品中,因此以往的研究在福克纳与南方的关系上做了详尽的研究。除此之外,福克纳小说中的种族问题、女性形象的研究也开展得比较到位。对于单部作品,如《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手法分析也有涉及。但是福克纳小说的空间形式的研究还比较滞后。自从20世纪叙事学领域发生空间转向以来,小说的空间形式研究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时间不再统摄小说的发展,空间也在小说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福克纳放缓小说的叙述流程,在相对静止的时间内共时性地呈现诸多意象、短语、事件。小说的意义不再仅仅从线性叙事中获得,而是由各个意义单位之间的反应联系所赋予。福克纳在多部作品中运用多角度叙事、多重故事、时间蒙太奇、自由联想等技巧,以及在文本中构建神话原型结构、放置原型意象,使得小说呈现出空间化的效果。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指出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中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多角度叙事模式,小说在叙述视角的并置中呈现出众声喧哗的空间形式。第二章分析了福克纳在《八月之光》和《野棕榈》中容纳多重故事,小说在多个故事主题、人物、意象等方面的参照中获得空间化效果。第三章论述了福克纳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使用时间蒙太奇和自由联想的意识流技巧,过去与现在共时性地呈现在人物的意识中,小说从而获得了空间形式。第四章论述了福克纳在多部小说中暗含了神话原型结构和原型意象,小说在与远古神话结构、原型意象的平行参照中,在读者的“反应参照”中获得小说的空间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712.074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欣;石坚;;时间主题的空间形式:福克纳叙事的空间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5期
2 刘道全;;论福克纳小说的空间形式[J];国外文学;2007年02期
3 蓝仁哲;;《野棕榈》:音乐对位法的形式,自由与责任错位的主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孙万军;《我弥留之际》的戏仿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龙迪勇;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6 管建明;福克纳叙事艺术中的时间和空间形式[J];外语教学;2003年04期
7 刘m,
本文编号:2602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02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