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伍绮诗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7 11:35
【摘要】:伍绮诗是被称为“第二个谭恩美”的80后华裔女作家,她的两部作品《无声告白》与《小小小小的火》一经出版便在美国文坛引起反响,填补了近年来华裔创作在美国文坛的空白。伍绮诗的创作既有对过去华裔创作的继承,也有创新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代华裔文学发展的新动向。总体观之,伍绮诗的创作浸染着后殖民主义色彩。事实上,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与后殖民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后殖民主义就成为我们探析华裔文学的新视野。在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之下,华裔群体的身份危机,以及华裔女性所面临的艰难的生存问题,都得到凸显。笔者试图在后殖民主义视域中探析这些问题,阐发伍绮诗创作中所表露的新的抵抗策略。本论文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交代了论文的研究意义,介绍伍绮诗并梳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本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架构。第二部分是对本论文所涉及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进行简要梳理,主要介绍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与华裔文学的关系,以及后殖民理论的三个代表人物:萨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第三部分则是运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对伍绮诗创作中的华裔的身份危机问题进行介绍。伍绮诗创作涉及到三代华裔,他们都面临着严重的身份危机问题。不论华裔如何努力,也无法摆脱身份危机的困境,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则是“白人中心主义”。第四部分运用斯皮瓦克理论对女性话语进行解析。伍绮诗创作中的女性话语有了新的变化,白人女性视角的加入以及将白人女性群体与华裔女性群体进行对比,有助于人们认清华裔女性处于双重困境的艰难境况,也让华裔女性认识到要争夺话语权必须冲破男权主义与种族主义双重障碍,并要对白人女权主义理论中暗含的东方主义话语保持警惕;第五部分则从巴巴的理论视角透视伍绮诗创作的变化。她跳出了族裔局限,用局外人的视角书写人类共性,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这是一种新的抵抗策略,反映出新的时代背景下华裔群体的心态与境况变化,这些变化与全球化发展和中国崛起、中美关系变革有着密切联系,也为华裔群体的话语权争夺提供启示。第六部分为结语。
【学位授予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翠琴;;朵朵幽兰花芬香——汪维藩教授及其圣诗创作[J];金陵神学志;2016年04期

2 王婉如;;台湾古典诗创作的未来可能性——从台北文学奖“台北经验”视角出发[J];武陵学刊;2018年03期

3 陈秀萍;;尊重童心,让儿童诗创作熠熠生辉[J];小学教学参考;2017年10期

4 周晓霞;;让孩子在文字里跌打滚爬——谈谈一年级孩子的小诗创作[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7年03期

5 李浔;;散文诗要体现“诗”的本质[J];星星;2017年18期

6 时雨;;乌海诗书联袂创意新[J];大众书法;2017年04期

7 星星;晓弦;;让散文诗灵魂更加鲜活——星星访谈[J];星星;2017年24期

8 管晓成;;“指导四言”:为儿童学习发挥“师范”价值[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7年09期

9 马大康;;诗国的流浪汉——简论莫洛的诗歌、散文诗创作[J];中文学术前沿;2012年02期

10 曾祥敏;;郭沫若翻译活动对其早期新诗创作之影响——以郭氏自述为考察视角[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北塔;;矢志不移,老而弥坚——论屠岸的新诗创作[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维梁;;虽九读其犹未懂:近年台湾的新诗创作态势个案述评[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韦泱;;老树新枝溢清香——读辛笛晚年新作[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4 王士强;;革命·启蒙·“找灵魂”——谈邵燕祥新诗创作中的“宏大叙事”[A];邵燕祥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亚丽;;散文诗文体特征探微——以“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作品为例[A];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朱净之;;革命文学奠基者的第一步——五四文学革命与瞿秋白的新诗创作[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四辑)[C];2010年

7 雪飞;;诗的蒙太奇——兼谈《蓝色回旋曲》之创作[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宋益乔;;一九一九与一九二○年之交郭沫若的诗创作[A];郭沫若研究(第五辑)[C];1988年

9 朱林国;;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散文诗创作中的生态美学意识——以新世纪散文诗群“我们”为个案[A];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林静助;;论跨世纪台湾图像诠释的意义及其脉络——从现代诗创作抽样检视台湾图像的变异[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军;文化自信是新诗创作的驱动力[N];太原日报;2019年

2 王久辛;军旅诗创作的历史成就与现实担当[N];文艺报;2017年

3 张庞 卜宝玉;在先进文化的旗帜下繁荣军旅诗创作[N];解放军报;2002年

4 朱增泉;新诗创作的期待[N];人民日报;2012年

5 ;关于摄影诗创作的几点思考[N];中国艺术报;2003年

6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潘建伟;抗战时期旧诗创作的精神内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钟平;点燃红色诗情 滋润平山大地[N];本溪日报;2011年

8 喻子涵 陈晓莉;“九盏灯”折射贵州散文诗光芒[N];贵州日报;2014年

9 谭旭东;儿童诗创作与出版面临困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10 整理 鲁迅文学院;乡土诗创作的一个新范本[N];陕西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飞滨;汉—唐游侠诗发展史纲[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杨名;唐代舞蹈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3 熊啸;明清艳诗初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钟志强;六朝咏物诗史论[D];南开大学;2014年

5 徐国荣;元代咏物诗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6 高淑平;中古咏物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国荣;唐代组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蕾;后殖民主义视角下伍绮诗创作研究[D];集美大学;2019年

2 黄珊;20世纪40年代歌谣体新诗的诗学考察[D];西南大学;2018年

3 刘晨慧;唐代女冠诗创作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4 康艳宁;陶渊明田园诗创作成因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云;南宋遗民诗人梦诗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6 高率;张祜题咏诗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李小雅;小诗流变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慧芹;西晋拟古诗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乔琳;论高帆的儿童诗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芳;宋代儿童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02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02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0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