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纳斯伦理学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中的人物“伤痛”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华;;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J];青年教师;2010年06期
2 刘可;;麦克尤恩短篇小说《立体几何》中的家庭伦理[J];文教资料;2017年05期
3 罗媛;;中国伊恩·麦克尤恩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1年34期
4 王怡君;;麦克尤恩《赎罪》的心灵历史叙事解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年05期
5 易扬;;嬗变与不变——读麦克尤恩长篇小说《儿童法案》[J];书城;2017年08期
6 杨澜;;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创伤心理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7 杨澜;;伦理视域下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7年09期
8 郭先进;;伊恩·麦克尤恩长篇小说国外研究综述[J];外国语文;2016年01期
9 谢淑芬;;论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父亲形象的“缺席”与“在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10 齐雪艳;;知识话语下的意义世界的建构——读麦克尤恩《星期六》[J];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逸逸;;列维纳斯的“伦理他者”与麦克尤恩的《切希尔海滩》[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五卷)[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傅小平;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家是在他人的思想之海上扬帆的水手[N];文学报;2018年
2 特约记者 徐小珏 本报记者 午荷;麦克尤恩半个世纪的“人性秘密”探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温新红;麦克尤恩:小说美得无与伦比[N];中国科学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张君成;麦克尤恩:总有一片叶子看起来特别[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
5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麦克尤恩:小说家永远在信息风暴里探究人心[N];中国青年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王杨;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家会在信息风暴中找到静止的中心[N];文艺报;2018年
7 徐兆正;伊恩·麦克尤恩《儿童法案》:从福楼拜到麦克尤恩[N];文艺报;2017年
8 《方圆》杂志记者 毛亚楠;宗教与法律间的生命抉择[N];检察日报;2017年
9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认识真实而残忍的青春[N];延安日报;2017年
10 赵瑜;《儿童法案》:麦克尤恩的能力[N];中华读书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媛;移情视阈下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胡慧勇;历史与当下危机中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申圆;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敦映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农郁;伊恩·麦克尤恩小说《黑犬》的创伤解读[D];广西大学;2019年
2 季露;列维纳斯伦理学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中的人物“伤痛”[D];江南大学;2019年
3 高连莎;移情视角下《爱无可忍》中的人际危机研究[D];鲁东大学;2019年
4 肖冰玉;扭曲的时间—《水泥花园》中麦克尤恩现代书写的时间叙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5 张亚南;反常规叙事视阈下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坚果壳》中的伦理嬗变解读[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年
6 杨帆;人性荒原的描述者[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7 张杏杏;失衡与拯救: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精神生态解读[D];燕山大学;2018年
8 黄姗姗;生存困境·人性反思·人性救赎[D];南昌大学;2018年
9 宋歌;伊恩·麦克尤恩《星期六》中创伤与复原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10 陈菊;伊恩·麦克尤恩《黑犬》的创伤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29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29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