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抚平的伤痛:《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创伤解读
发布时间:2020-04-18 04:19
【摘要】:阿瑟·米勒是当代享誉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一位现实主义剧作家。他关注社会问题,关怀人性,主张让普通人登上悲剧历史舞台,其剧作多描写小人物。米勒于1949年出版《推销员之死》,使他享誉全球。本论文用有关创伤与复原的理论,揭示《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的创伤症候,分析他在世态炎凉的社会中生存、挣扎的创伤因素,探讨导致他创伤复原失败的原因。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米勒及其作品、文献综述、理论框架、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通过剧本分析,指出主人公威利遭受创伤后表现出来的不同症候。威利的创伤症候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然而,其主要表现为走神、闪回、内疚和交流障碍。第三章运用创伤理论并结合文本中的象征意象,分析主人公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创伤成因和矛盾心理。第四章运用创伤理论,详细探讨威利为修复创伤所作出的努力和最终创伤复原失败的原因。威利的创伤复原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没有完成创伤治疗的三个阶段:建立安全感,叙述(回顾和哀悼)创伤经历,重建与正常生活的联系。第五章为结论。米勒用沉重的笔调,生动地刻画了威利的创伤经历和难以抚平的伤痛。米勒的许多剧作都以主人公的自杀结尾,大概有如下原因:其一,自杀是一种创伤复原的极端努力。其二,通过自杀这种极端行为,彰显出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强烈的愤慨和不满;其三,自杀结局是一种悲剧创作的需要。米勒既是创伤化经历的体验者,又是他人创伤的见证者,还是虚构性文学作品的创造者。《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创伤经历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创伤其实成了一种媒介,米勒借此让人们反思社会现实、审视个人尊严。他在记录自己和他人的经历时,表现了作为一名严肃剧作家具有的不凡想象,人文关怀和历史、文化深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712.073
本文编号:2631709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712.0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施清婧;;《推销员之死》中的自然想象——兼论阿瑟·米勒的自然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柯建华;;论《推销员之死》中的伦理冲突[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4期
3 曾念华,李虹;美国人口老龄化及相关社会福利政策[J];人口与经济;1991年03期
4 戴玲;;《推销员之死》是不是悲剧——美国戏剧理论界的一场讨论[J];戏剧文学;1988年03期
5 刘荣新;推销员为什么死?[J];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01期
6 苏叔阳;;人类总会走向大同——记和美国剧作家 阿瑟·密勒的谈话[J];读书;1979年01期
,本文编号:2631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3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