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主体意识的丧失

发布时间:2020-04-18 09:42
【摘要】: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她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以叙事策略,生动的对话和丰富的人物闻名。学术界对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化霸权、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及写作风格等,鲜有从主体意识角度对该作品进行解读。本文试从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主体意识的丧失方面进行解读。论文正文共有五部分构成。 导论部分主要是关于作者托尼.莫里森及小说的写作技巧,小说《最蓝的眼睛》的主要内容,国内外对其所进行的相关评论及该论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及撰写本论文的目的所在。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黑人社区主体意识的丧失。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黑人社区内审美的扭曲和责任感的丧失。 第二章主要论述黑人在家庭中主体意识的丧失。黑人家庭由于文化冲击和长期压抑而造成的家庭成员主体意识的丧失。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利,父母的遗弃、白人的侮辱和寻父的痛苦使他的内心发生扭曲,缺乏基本的家庭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另外代表性的人物还有波琳和杰拉尔丁,她们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忽视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第三章主要论述黑人自身主体意识的丧失。在小说中很多黑人面对压迫和歧视都选择了放弃自己的主体意识。佩科拉为了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梦想有双蓝色的眼睛,结果迷失了自己。与此同时,裘尼尔为了与黑人保持距离,渐渐的变得冷酷无情和野蛮;黑人牧师切丘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家族的影响下,为了保持血统,心灵渐渐地变得扭曲,人渐渐地变得虚伪,因此,后来靠欺骗为生。对白人文化的崇拜使他们失去自我,所有的这些都成为他们不幸的源泉。 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通过分析黑人主体意识的缺失,得出他们悲剧的根源。因此为了改变命运,黑人必须接受自己的文化和文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独立和自由。也只有这样,黑人才能重新获得民族的自信,得到尊重和幸福。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贺诗泽;;躯体:新的诗歌话语建构——新时期女性主义诗歌的性别突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4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5 黄燕;;男权社会的别传——毕飞宇“女性叙事文学”的另类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张英雪;;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女性意识觉醒之关联——重读《简·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7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汪杨;;秘密花园的文化叙事——论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吴宁;;权利的价值追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安山;;新的辉煌 新的起点——评三卷本《非洲通史》[A];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C];2010年

3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杨泰峰;;影响非洲现代化的因素浅析[A];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丛书第二辑——非洲变革与发展[C];2002年

5 潘玉君;;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6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8 迟艳杰;;范寿康教育哲学思想评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杨学功;;哲学观反思与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米英;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的主体性诉说:《紫颜色》的叙事策略[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青;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周玉英;陈染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31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31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f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