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余华与小林多喜二创作的“底层书写”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9 04:34
【摘要】:底层书写的出现及兴起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底层人群往往只能生活在历史的夹缝中,在这一群体身上所经历的苦难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底层书写正是针对社会底层的生存现状和苦难现象来进行无情且真实的披露,也因此引起了文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无疑推动了文学的发展,甚至是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和日本现代作家小林多喜二作为时代的先锋作家,都十分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都对底层人民生活做了丰富而深刻的调查研究,塑造了不少典型、饱满、鲜活的个体或群体人物形象,对底层人群的生存现状给予了真实地描写反映。因此在两位作家的底层文学作品中,对社会底层的苦难都进行了充分的表达,对底层人群都倾注了悲悯之情与人道主义关怀,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值得一再研究的。并且由于两位作家处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时代,因此他们的创作又显示着各自的特色。本文以两位作家的个人经历和生活背景作为切入点,对其创作的底层书写从主题呈现、人物塑造、场景环境描写、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他们创作中的异同之处,探寻两位作家在进行底层书写方面的特色。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从主题方面阐明底层书写的涵义,梳理底层书写与现实主义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对二人创作的主题表达影响;其次,从底层书写的角度,分析二人的创作在人物形象塑造与环境、场景描写上的异同,总结出余华擅长于个体典型形象的刻画,而小林多喜二则侧重于塑造群体形象的特点。此外,两位作家都喜欢用侧面描写,都对暴力场景进行了或细致或深刻的刻画;第三,在艺术手法方面,重点挖掘、寻找二者在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叙事特色上的同与不同。共同之处在于余华和小林多喜二都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寓意型象征的描写手法和反复的描写手法,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从抒情手法上来看,余华常用间接抒情,而小林多喜二多用直接抒情;在叙事特色方面,小林多喜二的描写比较含蓄、委婉,对文本的叙事也较为单一,作品故事情节简洁,而余华的创作叙事风格则丰富多变,既能诗意感性,又可和平、理性。基于此,对两位作家创作的底层书写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10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兰芳;;浅析现实主义文学《热爱生命》中的细节描写[J];金田;2014年09期

2 吴力;李节;;“底层写作”思潮的困境与发展[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3 徐军义;;论“底层叙事”的文学理论价值[J];小说评论;2013年06期

4 于长敏;陈云哲;;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J];作家;2012年04期

5 罗岳艺;;“底层写作”文学思潮的发生[J];山东文学;2010年08期

6 刘国钰;;余华父权意识悖论——以《在细雨中呼喊》为例[J];语文学刊;2010年07期

7 王晓华;;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从底层写作的立场之争说起[J];文艺争鸣;2006年04期

8 彭爱华;;近十年余华研究述评[J];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刘春英;三十年代中国左翼作家的小林多喜二认识[J];日本学论坛;2004年03期

10 俞利军;余华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钟琳;张孟月;;余华:我的写作关注社会底层[N];南方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学胜;“底层文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3年

2 南志刚;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明可;论余华小说的底层叙述[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徐威;论余华小说的反英雄叙事[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3 姚燕苹;新世纪“底层文学”与现实主义问题[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吴莹;余华创作转型后对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回归”[D];浙江大学;2014年

5 王蕾;先锋的变异[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6 王婧;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D];扬州大学;2014年

7 孙亚梅;余华小说主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8 刘佳;接受与疏离[D];湖南大学;2012年

9 亓亮;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底层叙事手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石虎;陈白一工笔画线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32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32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a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