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古代朝鲜文人拟次汉魏辞赋作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9 21:29
【摘要】:“拟次”辞赋是指通过拟效或次韵的方式创作的辞赋作品。古代朝鲜文人拟次汉魏辞赋作品是指古代朝鲜文人以中国汉魏经典辞赋为研究范本,从内容、形式、风格、语言等方面,通过拟效或次韵的方式进行创作的辞赋作品。需要强调的是,次韵是和韵的一种方式(和韵可分为依韵、用韵和次韵),而古代朝鲜文人拟效中国汉魏辞赋作品的创作中以次韵方式居多,因而将次韵加以突出强调,称之为“拟次辞赋”。根据《韩国文集丛刊》所载辞赋统计,古代朝鲜文人拟次汉魏辞赋共29篇,其中对《登楼赋》的拟次之作16篇,对《幽通赋》的拟次之作4篇,对《招隐士》的拟次之作3篇,对《归田赋》《思旧赋》的拟次之作各2篇,对《自悼赋》《长门赋》的拟次之作各1篇。本文以《韩国文集丛刊》为文献资料,通过文献研究、影响研究、社会历史批评等研究方法分析古代朝鲜文人对汉魏辞赋的拟次作品。论文首先根据所拟辞赋作品进行归纳与整理,探讨古代朝鲜文人拟次汉魏辞赋作品的创作缘由;其次,根据具体所拟辞赋作品的思想内容,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解读与分析,发掘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朝鲜文人对乡土故园的幽远寄思和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透视当时社会文化语境下朝鲜文人的精神心态,分析社会变革之际朝鲜文人的困顿境遇以及他们对太平治世、开明君主的希冀与憧憬。古代朝鲜文人在拟次辞赋创作的过程中不仅承续了所拟辞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语言特点等艺术特征方面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表现手法上看,古代朝鲜文人善于将骚体形式引入拟次辞赋创作中,丰富了辞赋的表现形式。同时,古代朝鲜文人还沿袭了中国辞赋作品中引用典故的传统,增加了拟次辞赋的文化意蕴。此外,古代朝鲜文人在拟次创作中对比兴手法的运用亦是增加了辞赋作品的特色。从抒情方式上看,古代朝鲜文人拟次汉魏辞赋作品在模拟中追求创新,言志抒情、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方式的灵活运用,使古代朝鲜文人的内心情感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从语言特点上看,古代朝鲜文人的诸多拟次作品不拘泥于所拟辞赋,骈散结合、文辞典雅的语言特点更凸显其辞赋的特色。本文从这三方面来具体论述拟次创作在古代朝鲜辞赋发展进程中所呈现的艺术特征,从而加深对古代朝鲜文学发展状况的认识以及丰富中韩、中朝古代文学交流研究。本文以《韩国文集丛刊》中的29篇拟次汉魏辞赋为基础,对赋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虽然在作品的数量和拟次辞赋的归类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意义主要在于通过对古代朝鲜文人拟次汉魏辞赋作品的分析,揭示拟次辞赋为古代朝鲜辞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这对其他汉文文学的研究亦是一个有益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312.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昊;;朝鲜文人权斗经《次〈感士不遇赋〉》与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之比较[J];滨州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2 权赫子;;韩国学者韩国辞赋研究述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3 于景祥;;《文心雕龙》关于骈散结合的主张三论[J];文艺研究;2013年02期

4 霍建波;;论汉魏六朝隐逸赋[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5 赵琪;;关于“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的再思考——从《史记·五帝本纪》的天命说谈起[J];史学集刊;2012年03期

6 权赫子;;朝鲜朝中后期《文选》接受与辞赋创作[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权赫子;;从《皇华集》“箕子题咏”看辞赋的外交功能[J];东疆学刊;2011年03期

8 权赫子;;韩国赋序简论——以《韩国文集丛刊》所载作品为中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王成;;朝鲜许筠与向秀《思旧赋》之比较[J];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陈恩维;;创新、批评与传播:古代拟作的诗学功能[J];学术交流;2010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延红;朝鲜抒情小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路畅;唐宋咏春赋对古代朝鲜咏春赋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2 杨昊;古代朝鲜文人拟次唐宋辞赋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许玮;中国古代四言赋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4 王瑞凤;东汉末年抒情赋与高丽时期抒情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5 田帅;汉赋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孙守雨;朝鲜朝中前期咏史赋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与发展[D];延边大学;2013年

7 杨楠;高丽朝抒情小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33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33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8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