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中日汉诗中富士山的芙蓉意象的成立

发布时间:2020-06-06 06:49
【摘要】:自八世纪半最初的汉诗集《怀风藻》问世以来,富士山渐渐在汉诗中以各种面貌出现。到了江户时代,富士山汉诗的芙蓉意象变得固定化,即用芙蓉来指代富士山的用法成为了江户汉诗人的共识。但是富士山汉诗的芙蓉意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又带来了什么影响呢?考察富士山汉诗的芙蓉意象,对于探明日本汉诗和中国诗歌的受容关系,以及东亚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中国诗歌的海外输出及逆输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论文由引言、富士山汉诗、芙蓉意象、富士山汉诗中芙蓉意象的成立理由、富士山汉诗中芙蓉意象的逆输入以及总结,共六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同时对先行研究进行了考察。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先从富士山相关的史料记载入手,接着分析了江户时代富士山汉诗的芙蓉意象的定着。第二部分从芙蓉的起源和芙蓉的文化传播着手,分析了芙蓉文化的传播路径。接着考察了芙蓉意象和宗教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第三部分从分析中国各时代的芙蓉意象的变化入手,考察了用芙蓉代山的意象的定着,接着考察了该意象在江户时代固化成了富士山的代名词的原因。第四部分通过举例考察了中国人对富士山的认识,阐述了中日文化交流中逆输入的影响。最后总结了本论文的结论。以上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内容研究法等方法对富士山汉诗的芙蓉意象进行了考察。以芙蓉代山的用法最早出现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后随文化交流传入朝鲜,也因李白诗在日本备受关注而得到广泛传播,同时在日本“和魂汉才”思想的影响下得以于江户时代固定形成了芙蓉指代富士山的用法。接着这种用法又通过文化的逆输入传播到中国、朝鲜。由富士山汉诗的芙蓉意象入手,可以窥探东亚文化交流的轨迹。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1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行;;芙蓉花开[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4期

2 张雨;;芙蓉花[J];美术教育研究;2017年01期

3 金纳;;《正是芙蓉花开时》[J];统一论坛;2017年04期

4 王莹;;芙蓉花研究现状及展望[J];四川林业科技;2017年05期

5 安全东;;小区又见芙蓉花,相看成忆(外二首)[J];岷峨诗稿;2018年01期

6 李昌彦;;《芙蓉花》[J];晚霞;2018年12期

7 袁玉梅;;芙蓉花开,我想到花以外的事(外二章)[J];散文诗世界;2016年12期

8 喵喵植物控;;芙蓉丽草现金秋[J];花卉;2017年01期

9 王艺霏;;成都的秋[J];中国校园文学;2017年02期

10 川北藻雪;;芳邻路[J];星星;2016年3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依群;中外专家共话芙蓉花发展[N];中国花卉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周碧红;芙蓉花好红 经普情更暖[N];中国信息报;2019年

3 ;《芙蓉花红——致敬成都英烈》在蓉成功首演[N];成都日报;2019年

4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登辉;“芙蓉花”里计算未来[N];长沙晚报;2019年

5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胡晓玉;杨学宁笔下的“芙蓉文化”[N];北京商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陈晨;芙蓉花盛开在火焰山[N];新疆日报(汉);2018年

7 本报记者 王琳黎;中心城区 芙蓉花增量提质[N];成都日报;2017年

8 欧阳倩;“芙蓉花”下井,井边那些事[N];湖南日报;2017年

9 长沙晚报记者 匡春林;“芙蓉花开”,,他们用汗水浇灌[N];长沙晚报;2017年

10 本报驻委内瑞拉特约记者 朱晓燕;“芙蓉花”再度盛开委内瑞拉[N];中国文化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娅萍;“蜀国”与“江南”:唐宋花鸟画的图像样式生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温巧慧;中日汉诗中富士山的芙蓉意象的成立[D];江西师范大学;2019年

2 兰飞;以“芙蓉”为标识塑造成都城市视觉形象[D];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

3 王梦影;关于《秋分》的创作报告[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99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99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4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