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需求层次理论视阈下《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家园意识的嬗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11:21
【摘要】: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位当代著名长篇小说家。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于2003年出版。国内外学者多从后殖民主义、文化身份和新历史主义等视角对《追风筝的人》进行解读,但鲜有学者探究阿米尔的家园意识的嬗变。通过仔细研读文本,本文作者发现主人公阿米尔对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热切关注和复杂的情感变化贯穿其中,这种关注和情感就是一种强烈的家园意识。本文作者认为阿米尔的家园意识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家园意识的依附阶段、家园意识的迷失阶段和家园意识的找寻和重建阶段。本文作者发现这三个阶段还分别对应着主人公不同的需求层次的满足或者缺失:低级需求得到满足阶段、爱和归属的需求及自尊的需求缺失阶段、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阶段。故本文将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依附-迷失-找寻和重建”三个阶段对《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的家园意识进行分析,主要探究引起阿米尔家园意识变化的需求层次的成因,并透过阿米尔在流散状态下的个人命运,进一步揭露全球化背景下散居族裔群的家园情怀和自我实现。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卡勒德·胡赛尼及其作品的相关介绍、文献综述、论文观点陈述、理论介绍、以及论文框架。正文部分分成三个章节。第一章着重分析主人公阿米尔的家园意识的依附阶段。通过对家园环境的物理依附和对父母及朋友的积极的情感联系,阿米尔的低级需求在童年时期基本得到了满足。第二章旨在分析阿米尔的家园意识的迷失阶段。在家(喀布尔)时期,安全需求以及爱和归属的需求缺失造成了阿米尔在物质和心理双重层面上的无家可归;归属的需求和自尊的需求缺失导致了阿米尔在异域空间下的无家可归。第三章讨论了阿米尔寻求和重建家园意识的阶段:完成自我实现。首先,阿米尔对归属感的追求体现在其家园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救赎的实现上,在该时期阿米尔的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其次,阿米尔通过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对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公平和正义的呼吁进而构建了现代家园意识,从而完成自我实现。通过三章的论证本文得出结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中巧妙地利用了主人公阿米尔的离散身份和特殊的成长经历,揭露了全球化背景下散居族裔群普遍存在的家园意识和自我实现。指出了散居族裔人群在跨民族关联的动态中找寻家园摆脱生存困境需要关注其内在的需求,重新确立自己的安生之所、寻求归属之感,最重要的是要构建现代家园意识。此外,通过真正的善行和内在的良知来促进生命的繁衍和确立生存的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术方面,纵观国内外对《追风筝的人》的研究,鲜有学者运用需求层次理论来研究主人公阿米尔的家园意识的嬗变。因此,本论文丰富了对该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以及需求层次理论在文学领域的实践。现实方面,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全球化局势的影响下,本论文希望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寄托的重要性,从自我的内在需求出发来思考如何挖掘自我潜能完成自我实现,并且呼吁人们要通过善行和内在的良知来实现自我救赎和全球范围内的公平正义,守护自己内心那个既温暖又美好的“家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极具挑战的人生。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桢;;何处是家园——论《小姨多鹤》中的“家园意识”困境[J];关东学刊;2017年08期

2 吕瑞娟;张军俊;;浅析家园意识下易安词中的黄昏意象[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年01期

3 陈恒娇;;人的回乡——《月亮谷》中的家园意识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11期

4 张坤旭;;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之生态解读——以“家园意识”为切入点[J];唐山文学;2017年02期

5 向云驹;;年画劲吹“儿童风”[J];人民周刊;2017年05期

6 晓华,汪政;略论新时期散文的家园意识[J];当代文坛;1994年04期

7 汪政,晓华;家园意识─—新时期散文转型散论[J];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8 史习斌;;理想家园的追寻、回归与重建——叶梅恩施书写的家园意识及其文化意义[J];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02期

9 宋坚;;从《西海斜阳》看龙鸣的“家园意识”和“明乡人”情结——广西北部湾海洋区域文学系列研究论文之七[J];钦州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10 何山;;贾平凹小说的家园意识[J];文学教育(中);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生贵;;草原艺术中的家园意识——以长调民歌与草原创作歌曲为例[A];风从民间来:“追寻中国梦”采风文论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大伟;深沉的家园意识[N];中国艺术报;2018年

2 史伟;树立家园意识 共建美丽家园 共享美好生活[N];佛山日报;2016年

3 夏先平;最美风景 文明底色[N];厦门日报;2017年

4 雷泓霈;让公共家园意识永驻人心[N];山西日报;2013年

5 简云斌;建立“家园意识”[N];重庆日报;2013年

6 刘向东 西安市新城区民政局;树立家园意识 推进社区建设[N];中国社会报;2013年

7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宋生贵;草原艺术中的家园意识[N];中国艺术报;2013年

8 深圳特区报记者 范京蓉 张苹 罗雪燕 甘霖 整理;建立家园意识 建设幸福城市[N];深圳特区报;2010年

9 陈晓薇;倡导市民树立“家园意识”[N];深圳商报;2004年

10 本报评论员 蒋哲;公共文明建设呼唤“家园意识”[N];长江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晓梅;新时期以来科尔沁汉语小说创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秋;需求层次理论视阈下《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家园意识的嬗变研究[D];贵州大学;2019年

2 辛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家园意识”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3年

3 周华;康拉德小说的精神家园探究[D];江南大学;2009年

4 何玲;论海子诗歌中的家园意识及其反思[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崔U,

本文编号:2704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04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1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