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冰与火之歌》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1 05:08
【摘要】:《冰与火之歌》是美国作家乔治·马丁所著的史诗奇幻系列小说。主要讲述了在类似欧洲中世纪的“第二世界”里所发生的一系列关于权力斗争和魔法抗衡的故事。马丁以开阔的视野将各异的人物和多样的生命感受交织于小说人物的行走停顿之中,以奇幻和远古神话侵入叙事。当从新奇空间返回现实之时,我们发现马丁的“第二世界”其实描摹的是现实社会的众生万象,是“变形”了的社会现实,是对人类现实社会的反思,有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味,是现实世界的隐喻,也是经验社会的字面呈现。小说指涉现代性进程中各种形式的暴力、金钱与权力浸染下人性的异变。物欲扩张和金钱至上的法则毫不费力地摧毁人们的精神堤坝,人类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坍塌沦陷。这是一部在当代奇幻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其奇幻叙事是对现实世界有“距离”的观察。在继承西方奇幻文学创作的基础上运用精妙的叙事技巧来突破桎梏,摆脱了僵化的叙述模式,展现出独特的叙事魅力。小说人物如何塑造,情节如何结构,故事如何讲述,马丁讲故事的策略有什么过人之处,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冰与火之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冰与火之歌》的叙事特征。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第一章,主要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地域景物三方面来梳理“第二世界”的世界设定,并探讨小说“第二世界”中奇幻元素与历史史实的融合所取得的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第二章,讨论《冰与火之歌》采用的多视角叙述方式。本章节在梳理清楚相关叙事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小说多叙述视角和视角越界的“补足性”。通过分析卢斯·波顿的叛变、艾德之死和黑水河之战来探讨变换式多重叙述视角的“多面性”。通过分析布兰、艾莉亚和琼恩的冰原狼视角来探讨小说独特的视角越界。第三章,探讨《冰与火之歌》的多网状叙述结构。这一章节先梳理清楚三大家族重要人物的故事线,再具体分析作品中多条故事线的交织形态和结构特征,最后探讨《冰与火之歌》的网状叙事结构的结构逻辑,以及预言在小说故事发展中的纲目作用。第四章,讨论《冰与火之歌》不同叙述技巧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首先通过分析人物的形象塑造,探讨多叙述视角对塑造多维立体人物形象的积极作用。再着重分析丹妮莉丝和瑟曦的预言来探讨预言在小说叙事中所取得的悬念效果。最后得出结论,《冰与火之歌》的独特魅力离不开作者一系列精妙的叙事技巧。小说采用多视角的叙述方式,多个人物对同一件事不同侧面的叙述补足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利用多叙述视角的“补足性”,塑造出多维立体的人物形象,还原了故事的“原貌”。《冰与火之歌》的多视角叙述与网状结构是有机统一的。小说多线并进,以家族纷争为中心,多条次要故事线与三条主故事线相互连接和补足。小说的预言结构全篇,弥补了多叙述视角频繁交切的隔断感。多视角多线索齐头并进,形成组合式多网状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712.074
【图文】:

地图,长城,内容,自然环境


图 2 冰与火之歌全景地图金健人先生在《小说的空间构成》一文中了分析了小说空间包罗万象和转的空间特点,并且详细论述了小说创作对空间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地域的内容,它承担着人物的活动,同时又限制着活动的范围;二是社容,它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统统网罗于内;三是景物的内容,它是地与社会内容在作品中的具体化与形象化。”①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概括来说就叙述空间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具体的地域场所。以维斯特洛大陆的境为例,首先来看维斯特洛大陆的自然环境。整个“冰火世界”有独特的征,四季长短不定。《冰与火之歌》的原文附有地图(见附录),地图将洛大陆分为北境、南境和塞外三大板块。北境有辽阔的森林、一望无际的丘陵与山谷,怪石嶙峋的海岸和白雪皑皑的山峰。北境气候寒冷,冬天酷,夏日也会飘雪,不及南方富饶。北境隶属史塔克家族,临冬城是北境守克家族的城堡,临冬城周围遍布温泉,为临冬城提供了暖房和花园。传说了抵抗异鬼在森林之子和巨人的帮助下建起了绝境长城,绝境长城现在极

叙述学,权力,故事,内聚焦


2 章 《冰与火之歌》的多视角叙述策内聚焦的本质特征是叙述者采用人自己的全知眼光来观察故事世界,有限视角来观察故事世界,不再使事,读者所看到的故事世界是以叙》中,读者是通过视角人物的眼光一个人物的眼光,根据叙述的需要角来反复表现某一事件。有时采用度来表现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相焦方式其实是“不定式内聚焦”。

大陆


维斯特洛大陆南境地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慕德平;;冰与火之歌[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9年01期

2 刘枝;;冰与火之歌[J];审计月刊;2018年03期

3 薛静;;聆听《冰与火之歌》的“空间”奏鸣曲[J];唐山文学;2016年10期

4 薛静;;空间:《冰与火之歌》深沉凝重的史诗品格[J];唐山文学;2016年11期

5 严格;;《冰与火之歌》中宾客权利法律探讨[J];边缘法学论坛;2016年02期

6 雨丝风片;Amos Chapple;;奥伊米亚康[J];读者(原创版);2016年02期

7 南山;Nathan;;克罗地亚:一曲冰与火之歌[J];山东画报;2016年15期

8 ;《权力的游戏》[J];国家人文历史;2017年15期

9 卡洛琳·拉灵顿;;冰与火之歌:凛冬将至[J];齐鲁周刊;2017年29期

10 Jacob Mikanowski;杨瑞;;冰与火与汤之歌[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17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王豪 记者 马富春;轨道焊接工奏响“冰与火之歌”[N];中国青年报;2019年

2 孙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研究员;城投债投资的冰与火之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

3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世昕 见习记者 朱彩云;百年首钢奏响冰与火之歌[N];中国青年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赵昂;从《冰与火之歌》到《权力的游戏》[N];工人日报;2019年

5 记者 李晓鹏;百年首钢奏响“冰与火之歌”[N];首都建设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王姣;资金面再奏“冰与火之歌”[N];中国证券报;2017年

7 见习记者 翟少辉 本报记者 周智宇;冰与火之歌:北极航道的现在和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

8 证券时报记者 胡飞军 刘筱攸;消费金融上演“冰与火之歌”[N];证券时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马爽;冰与火之歌 有色黑色两极分化为哪般[N];中国证券报;2018年

10 本报记者 陈红霞 实习生 陈菁钰;黑色系的“冰与火之歌”:商品逆袭A股 库存周转率低位运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红;《冰与火之歌》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2 张未;论《冰与火之歌》中的死亡叙事[D];宁夏大学;2018年

3 李俊叶;美剧《冰与火之歌》叙事策略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8年

4 袁元;原型批评视域下的《冰与火之歌》[D];湖北工业大学;2013年

5 刘莹华;《冰与火之歌》中的神话原型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6 于萌萌;接受美学视角下《冰与火之歌》中译本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邱顺菁;功能对等视角下《冰与火之歌》文化负载词汉译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8 姜维智;《冰与火之歌》叙事技巧解析[D];辽宁大学;2015年

9 吴霜;从目的论视角评析《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中文译本[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晏晓静;《冰与火之歌》(节选)英译汉实践研究报告[D];西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98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98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3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