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中西比较视域下的汉民族神话缺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1 08:46
【摘要】:神话,是众多国家及民族诞生之初最原始的记载,它不仅反映了先民的生存状态,更以一个个瑰丽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其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所特有的魅力。《山海经》、《淮南子》等经书古籍中零星的“神话”也以重要的原点地位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根基、历史根基与文学根基。而长久以来“零散分布、不成体系”的传统观点成为了学界对于汉民族关于神话的记载的总体通识,对于汉民族神话的缺类研究也就应运而生。文类缺类现象是指一种文类为什么在这个国家或民族文学中有,而在别的国家或民族文学中没有,或者一种文类在两个国家或民族都存在,但差异极大的现象。汉民族究竟有无神话?如果有,为何短小破碎,不成体系;如果没有,在《山海经》、《淮南子》中的那些关于神的记载究竟又该如何定位?本篇论文就以文类学研究中的缺类研究作为切入点,在整理古今中外学者对汉民族神话的传统通识后,对散落在各典籍中的汉民族对于神的记载进行重新搜集梳理。加之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将汉民族关于神的记载与西方神话进行比较,试图跳出“欧洲中心主义”视角,对汉民族关于神的记载自身的独特性进行深度开掘,并厘清这种特征的具体表现及对后世文类的影响。第一章对文类学研究中缺类研究这一概念进行详尽分析,主要梳理出学界对这一研究领域仍然存有争议的几个方面,并从缺类研究的角度重新考察汉民族神话不发达、不成体系的传统观点,为进一步在比较视野下探究汉民族神话缺类现象提供较为详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从词源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古今中外学者对“神话”一词的释义,对“神话”一词加以辨析,总结出“神话”作为一种文体重要的叙事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汉民族关于神的记载与西方神话作一比较,在中西比较视域下探究二者叙事性方面的差异,并试图从《山海经》图本的发现与整理,近两年来学界以考古学为依托提出的图像叙事、器物叙事等全新视角中获得启发,浅析汉民族神话叙事性不发达的原因。第三章将《山海经》等古籍中汉民族关于神的记载与西方神话中对神的描写进行比较,得出汉民族神话缺类的核心结论,即汉民族的神话是缺失的,但汉民族关于神的想象是发达的。虽然汉民族关于神的记载的叙事性不发达,却呈现出独特的图像性特征。第四章从历史发展的纵向上进行考察,承接上文汉民族神话叙事性方面缺类、而图像式想象发达的结论,对学界汉民族无叙事性史诗的传统通识进行再释。最后在诗词、骈赋等后世文类中找寻汉民族神话缺类带来的影响,即关于神的想象的这种图像性特征遗存的痕迹。本文采用横向的中西比较视域与纵向的文类发展脉络梳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汉民族神话缺类问题进行考察,即避免了缺类研究缺少比较详实的参照坐标的缺陷,又有效的避开了缺类研究中完全以西视中,使得研究结论存在偏颇的问题,将审视的目光集中于汉民族关于神的记载本身,将研究的落脚点最终放在了对本民族传统文类的认识上。笔者对其所特有的特征进行诠释和分析,使得神话缺类研究成为重新认识汉民族关于神的记载与想象的新的契机。本文末尾,笔者从总结汉民族神话缺类研究的意义中延伸出去,指出继承传统文化,重建文化自信,必然要从表层现象分析、简单中西比附的窠臼中跳离出去,正确认识本民族文类的独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106.7-03
【图文】:

《山海经》,史实,事实,山海经图


书与帛画上的畏兽图、战国漆画、战国青铜器上的畏兽图的描述的章节,马昌仪通过列举各种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上留存的与神怪相关的图像试图勾勒出山海经图除了纸质印刷的另一种保存与传承的路线。文物图像的存在被当作第二重证据辅佐关于山海经图像的溯源及整理工作,更从侧面显示出了汉民族关于神的记录除了纯文字记载还有图像为载体的特殊性。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华;;论民族神话、传说意象对中国新诗的影响[J];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05期

2 孙琥瑭;;云南民族神话的宗教意蕴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3 李竟成;;新疆民族神话简论[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李谷鸣;李明珠;;关于中国有无史诗的讨论综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5 鄂崇荣;;青海多民族神话与民俗中的土地信仰与禁忌[J];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6 盘小梅;吴泽荣;;民族神话的现代读解与演绎——以《诸神之战》为例探讨中国神话的现代电影演绎[J];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05期

7 黄光成;从各民族神话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意识[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8 李晓玲;;古希腊神话与北方“三少”民族神话的比较[J];语文学刊;2015年19期

9 王宪昭;;试论我国民族神话在后世的演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黄河,詹七一;云南民族神话中的美学意蕴[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佟德富;;少数民族神话宇宙观初探[A];回顾与创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成立30年纪念暨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敬龙;;赫哲族渔猎生活与民族神话、传说的融生[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家平;复苏那远古的民族神话[N];学习时报;2008年

2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副研究员 王宪昭;应加快建设中国各民族神话资料数据库[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谢方;少数民族神话叙事蕴有独特“文化内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于福坚;桑巴之国的多彩民族神话[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李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神秘世界里的文化力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长华;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中国新诗民族性的建构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杨金戈;鄂伦春族神话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曦;中西比较视域下的汉民族神话缺类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9年

2 李晓玲;北方三少民族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比较[D];吉林大学;2010年

3 吴花;朝鲜民族神话中的鸟崇拜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4 孙东平;朝鲜民族神话中的熊形象与中国文化的关联[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99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99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f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