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三言》与《十日谈》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2 11:03
【摘要】:《三言》作为短篇小说集,虽刊于公元1621至1627年,由冯梦龙收集编撰而成,体现了冯梦龙的小说观念与匡扶世风之理想;但故事来源却相当广泛,不仅有宋元旧事;更有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历史故事、戏曲、乃至社会传闻创作而成的篇目,远非单纯的一朝一时之作,体现了较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与时代特征。《十日谈》作于1350年前后,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品。卜伽丘在创作中,在中世纪短篇故事的简单叙述基础上,丰富情节,概括现实,描写景物,塑造人物,刻画心理,开创短篇小说的完整形式;而且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印度、中亚、阿拉伯文学借用了很多故事情节,吸收借鉴了当时欧洲包括英、德、法、意等国的社会传说、轶事等等,内容涵盖也相当广泛,较能体现西方文艺复兴初期社会风貌与文化特色。因此两部作品都是作者思想观念的反映,也都承载与体现了各自的民族与时代的文化与观念。二者在时间上虽然相差了二百多年,但是因时代背景的相似,使得无论在题材来源、情节架构、主题意旨以及思想观念诸方面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各自成为东西方启蒙文学的先驱。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因为两部作品都产生在一个民族历史发生较大变革的关头,即人们所谓的思想解放时境中,对传统多有反叛;也因二者充分体现了各自所代表的文化,呈现出巨大的民族文化差异的同时,又体现出诸多相似。 本文第一章从小说观念的角度综合比较《三言》与《十日谈》的异同,探讨影响这种异同中的民族文化因素、在这样观念影响下的冯梦龙与卜伽丘的小说观念及在《三言》《十日谈》中的表现。中西方小说理论的成熟都是在小说文类的成熟之后。在中国的明代和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还更多地停留在小说文体的独立性、小说的娱乐性、小说内容的取舍与其社会功用上而非小说文类的艺术特质研究。本章通过对中西方小说观念溯源展示中西方小说观念之异同,藉此为《三言》和《十日谈》各自的创作背景做一细致勾画,得出冯梦龙和卜伽丘在通俗性、艺术的真实性和娱乐性等方面追求的大同小异。 第二章从性情观念入手,比较晚明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性情观念的异同。中西性情观念源自不同的文化土壤,因此《三言》与《十日谈》不仅在性情观念上有誉智与反智、讥愚与誉愚、祛魅与增魅的不同,在男女情爱性爱观念及表现上也各有差异,如对偷情的态度不同,对神职人员的情爱性事态度的差异等等。但是因二者均产生在一个人性觉醒、世俗意识浓厚、千余年的禁锢松懈、人性解放的时代背景中,在性情观念与情爱性爱观念上也就具有了很多的相似,如重世俗之趣、享乐主义、华衣美食、男欢女爱,重商重利,重智慧与创造等等,尤其对人类普遍认可的美德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恶劣品质都给予了讽刺批判。 第三章详细梳理两部作品中的死亡描述并由此总结两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生死观念,为其从宗教和哲学角度找到依据,并比较两者之间相同与差异之处。《三言》与《十日谈》中都体现出了对死亡的泰然态度,亦即在中国的中晚明时期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中国人与意大利人都接受了“人终有一死”这一客观事实,表明人类生死观已脱离了对客观因素主宰人的生死的观念,是中西方宗教与哲学对死亡的超越认识和直面死亡的态度的反映。而不同的民族性情形成不同的生活习俗与不同的人生追求,使得《三言》与《十日谈》反映出的生死观念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如对自然死亡的不同认识,对生命长度与生命质量的不同追求,家族性与个体性的差异,对自杀的不同态度,“人神相通”、“人神互换”与“人神有别”的不同等等。本章力图结合中西方各自文化传承对这种异同做出合理的解释。 第四章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观照《三言》与《十日谈》。中西方文化虽有巨大差异,但无疑都蕴含有狂欢文化的因子。从狂欢文化角度切入,观照狂欢化在两部作品中的作用与表现,在寻找两部作品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过程中获得一定启发性思考。 类型学研究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在其历史发展中,在时代背景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哪怕在完全隔绝的情况下也会因为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经验以及艺术思维而产生共同的诗学品性。《三言》与《十日谈》体现出的诸多相似正是这种相似时代背景下形成共同诗学品性的现象的具体体现。 论文小有所得之处,在于四分格局,即从小说观念、性情观念、生死观念这样三个基本涵盖两部作品思想内容的不同角度来加以比较研究,再以狂欢文化理论通观中西文化,将“纵”与“横”的视角两相结合。此外,文章对狂欢文化在东西方各自不同的起源以及在两部作品中的表现再及东西方狂欢文化的不同之处也颇有心得。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03;I10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耕;;圣愚文化与俄罗斯性格[J];俄罗斯文艺;2006年04期

2 陈洪;论癞僧跛道的文化意蕴[J];红楼梦学刊;1993年04期

3 肖丽华;;批评的视角、策略与转向——14世纪以来的国内外《十日谈》研究之批判[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姜传领;陈洪;;古代小说的娱乐功能考论[J];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03期

5 刘勇强;杨庆茹;;“三言”与《十日谈》叙述形式辨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6 邱紫华,陈素娥;《十日谈》中的喜剧精神与悲剧精神[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李剑国;早期小说观与小说概念的科学界定[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5期

8 黄永林;《三言》和《十日谈》中爱情婚姻故事的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4期

9 邹建军;;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乐黛云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1期

10 孙逊;;东西方启蒙文学的先驱——“三言”、“二拍”和《十日谈》[J];文学评论;1987年04期



本文编号:2800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00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d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