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暴风雨》与《女巫的子孙》主题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5 22:52
【摘要】: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讲述了一个关于邪恶、复仇与宽恕的故事。在其改写作品《女巫的子孙》中,阿特伍德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情节和人物,与此同时也根据她自己独有的风格做了一些细节上的改变。本文旨在分析这两部作品中的邪恶、复仇和宽恕主题,并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包括五个部分——引言,三个主要章节和结论。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前人研究概况、方法论和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第一章至第三章分别探讨了两部作品中的邪恶、复仇、宽恕主题。第一章对两部作品中的邪恶主题进行论述。阿特伍德借鉴了《暴风雨》中被利益所驱使的邪恶。她将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阴谋和背叛移入现代职场和政界。阿特伍德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在《女巫的子孙》中,她用有道德缺陷的安妮-玛丽代替《暴风雨中》善良的米兰达,以此表示人皆有恶,完美的人仅存在于想象中。并且,阿特伍德笔下的邪恶之人皆是伪君子,他们隐藏自己的本性,并将自己粉饰成善良的人。第二章讨论了复仇主题。与普罗斯佩罗一样,阿特伍德的复仇者菲力克斯不仅将复仇控制在理性的限度之内,而且因复仇而招致道德上的败坏。阿特伍德的创新体现在两点。首先,菲力克斯是一个被创作于世俗的、现在的环境中的人物,他并没有因为复仇而承受普罗斯佩罗那样的负担。此外,《暴风雨》中的复仇是一把双刃剑,即惩罚了罪人,也为受害者带来道德损伤。而在《女巫的子孙》中,阿特伍德注入了自己的理解,她将复仇描述成一座牢笼,复仇的人想要离开却没办法逃离。第三章分析了两部作品中的宽恕主题。真正的宽恕是一种内心的转变,是指从积极的角度看待犯错之人。但是,两部作品中的所谓的宽恕仅仅是指和解和免罚。不同之处在于促成和解的手段。在《暴风雨》中,政治婚姻是修复政治关系的和谐手段。但是在《女巫的子孙》中,和解是在菲力克斯的威胁之下达成的。犯错之人被迫与受害者和解。最后,结论部分对阿特伍德的保留和创新做了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106-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威廉·莎士比亚;苏国云;;《暴风雨》[J];中国戏剧;2018年09期

2 ;《暴风雨》(英国)[J];上海戏剧;2016年05期

3 肖芳;;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暴风雨》[J];青年文学家;2017年15期

4 桂佳;;人文主义的审慎反省:关于节制王权的思考——以《暴风雨》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7年15期

5 田燕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解读凯特·肖邦的《暴风雨》[J];青年文学家;2017年08期

6 鲁本斯;东方耳;;《暴风雨》[J];散文诗;2016年20期

7 李昌鹏;;忠实于情感和审美判断——评张惠雯的《暴风雨》[J];文学教育(上);2013年01期

8 陈远;;像秋天落叶,那样飘零…… 谈印度黑白电影《暴风雨》的插曲[J];家庭影院技术;2012年07期

9 洪忠煌;《暴风雨》的假定性与哲理性[J];剧艺百家;1986年03期

10 ;莎翁的《暴风雨》来了[J];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2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孔小溪;《暴风雨》的重构[N];文汇报;2017年

2 解玺璋;《暴风雨》:多重时空 逼真动作[N];北京日报;2012年

3 李茜楠;背叛、宽恕、魔力、自由,以及莎翁留给我们的遗踪[N];中国艺术报;2018年

4 洪兆惠;倾听灵魂里的话[N];辽宁日报;2018年

5 张剑;英国的文学与岛国意识[N];光明日报;2013年

6 特派记者 师琰;不必害怕,这岛上众声喧哗[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7 记者 吴丹;话剧世博季,一片海宝蓝[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东 侯珂珂;启蒙勇敢的心[N];光明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牛梦笛;戏剧本土化传递东方表达[N];光明日报;2018年

10 贾薇;外语原版话剧走俏戏剧市场[N];北京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莉雅;莎士比亚传奇剧中父女关系的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赫;《暴风雨》与《女巫的子孙》主题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王一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不同演奏风格的比较分析[D];吉林艺术学院;2018年

3 田恺;贝多芬《暴风雨》的演奏技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4 杨彦;莎士比亚与赛撒尔的《暴风雨》中人物身份的后殖民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周丽敏;生态批评视角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顾思思;新历史主义视角下《暴风雨》中的秩序观探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

7 王凯越;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之版本分析及演奏诠释[D];燕山大学;2015年

8 李月;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不同演奏版本对比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年

9 孙怡文;文学性与可表演性的契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张浩;[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04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04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4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