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召唤与自我的诞生:《儿子与情人》的阿尔都塞式解读

发布时间:2020-11-04 19:36
   作为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对现代工业文明下个体自我的探寻予以深刻观察。本文以劳伦斯具有浓郁自传色彩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为研究对象,结合路易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召唤理论,探究年轻主人公保罗·莫雷尔在父母双重意识形态召唤下的自我构建之路。莫雷尔家庭空间内父母异质的意识形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因此小说主人公保罗·莫雷尔对于父母意识形态召唤的超越及自我放逐以文学隐喻的方式揭示了劳伦斯选择了一条生命之路。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聚焦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召唤理论。正文第一章旨在分析莫雷尔家中双重阶级意识形态的结构性冲突。莫雷尔夫妇的婚姻是双重意识形态主体的结合,这导致了家庭意识形态方面关于性别、语言和观念的矛盾。家庭空间内意识形态的异质性预示了他们的儿子保罗·莫雷尔即将受到双重意识形态的召唤。第二章从母亲所代表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及父亲所代表的工人阶级意识形态两个方面讨论了双重意识形态对保罗的召唤。在父母双重意识形态的召唤下,保罗被困在母亲所代表的精神生活及父亲所代表的肉欲生活之间。母亲的宗教精神和父亲的欲望本能相互矛盾,潜在地影响了保罗的性行为,这鲜明地体现在他与米里亚姆和克拉拉的三角恋关系中。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保罗·莫雷尔的主体性构建。从保罗对母亲的反抗中可以看出其对母亲所代表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持否定态度。他与克拉拉狂热的性行为不仅仅象征着欲望的苏醒,同时也象征着生命力的复活。然而,克拉拉只是保罗找回自我的一种手段,她旋即便被保罗抛弃。保罗对自然的热爱、对艺术的敏感以及他最终选择离开矿区暗示着他远离现代工业文明的自我放逐之旅,同时也揭示了他对父母所代表的双重意识形态召唤的超越。结论部分认为,莫雷尔夫妇所代表的双重阶级意识形态是现代工业文明所产生的两种矛盾力量。保罗·莫雷尔的自我放逐之旅以文学隐喻的方式呈现了作者劳伦斯逃离现代工业文明之路。
【学位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561.074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1.1 Literature Review
    1.2 Reflection on Louis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ical Interpellation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sis Statement and Format of the Thesis
Chapter One The Configuration of Conflicting Class Ideologies In Domestic Sphere
    2.1 The Structural Ideological Configuration in the Familial Sphere
    2.2 The Binary Opposition in the Ideological Configuration of Manhood
    2.3 The Binary Opposition in the Use of Language
    2.4 The Contradictory Outlooks for Life
Chapter Two Double Ideological Interpellation in the Familial Sphere
    3.1 Bourgeois Ideological Interpellation on Paul
        3.1.1 The Gertrude's Principle
        3.1.2 The Exclusion of Mining
        3.1.3 The Dominance of Language
    3.2 Working Class Interpellation on Paul
        3.2.1 Father's Hail
        3.2.2 The Power of Charm in Morel's Sensuous Nature
        3.2.3 The Attractiveness of Dialect
    3.3 The Doubling of Paul Morel's Sexual Identification
Chapter Three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hood and Transcendence of DoubleInterpellation
    4.1 Rebellion and Negation of Maternal Interpellation
    4.2 The Carnival of Flesh and Revival of Primitive Human Power
    4.3 Self-exile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Conclusion
Works Cited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风;;异化与回归——《儿子与情人》的空间书写[J];台州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2 何九红;;浅谈英美文学的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以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为例[J];文教资料;2016年29期

3 王涵洁;;爱的方程式——解读《儿子与情人》与《寒夜》中婆媳关系的差异[J];文教资料;2016年35期

4 徐利芳;;从《儿子与情人》中黑暗意象看劳伦斯的死亡意愿[J];文教资料;2006年25期

5 姚洁;;女性的悲剧——论《儿子与情人》中三位女性[J];文教资料;2011年29期

6 马卓;;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儿子与情人》[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年08期

7 王婧;;从花朵意象中透视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矛盾女性观[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8 汪琼;;《儿子与情人》中的两性精神与肉体对立及融合关系[J];文史博览(理论);2014年12期

9 崔艳;;《儿子与情人》中米丽安的命运悲剧[J];北极光;2018年05期

10 秦中献;;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J];青年文学家;2016年3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礼明;劳伦斯现代主义小说中自我身份的危机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兰;翻译学“文化转向”视野下《儿子与情人》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8年

2 张颖南;召唤与自我的诞生:《儿子与情人》的阿尔都塞式解读[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

3 张菁;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儿子与情人》中女性的悲剧[D];西北大学;2015年

4 顾翰翊;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安徽大学;2015年

5 贺冬梅;《儿子与情人》中的语码转换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张双吉;劳伦斯及其《儿子与情人》[D];四川大学;2005年

7 王素青;《儿子与情人》中女性的觉醒[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柳明;解读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叙事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金萍;论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理智与情感的二元对立[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振波;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视角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人格[D];青岛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70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70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2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