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论艾略特诗歌意象的二重性

发布时间:2020-11-05 02:08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1888-1965)的诗歌作品至今仍被人们视作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文本的字里行间潜藏着大量的令人着迷的象征意象。这些运用巧妙的意象使艾略特诗歌作品风格独到,特色鲜明。它们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互相联系从而形成了深化主题的意象网络。并且,这些有趣的意象,使读者在解读过程中总能发现其多层次的内涵与意义。这些内涵有许多存在互相矛盾的情况,却又和谐地共存在意象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二重性。本选题主要通过分析解读艾略特诗歌作品中的意象二重性,来探讨他对现代社会、现代人问题的思考。论文主要从艾略特诗歌意象二重性入手,剖析《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灰星期三》《四首四重奏》等作品中的人与物意象的二重性、时间意象的二重性、环境意象的二重性等具象构成和二重关系、基本内涵和意义所在。论文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在第一部分梳理了意象的定义和其功能并通过举例对比来论述艾略特诗歌意象存在的特性,它们对二重性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剖析了艾略特诗歌中诸多人与物意象的二重性,探析艾略特所寄托其中的精神上的纠结与焦虑。第三部分剖析了艾略特诗歌中时间意象的二重性,探寻艾略特对生与死、希望与绝望的解读。第四部分剖析了艾略特诗歌中环境意象的二重性,挖掘艾略特对社会与现代人的抨击。论文最后一部分集中概括了艾略特诗歌意象中二重性的意义。这些二重性的内涵与意义充分地反映了艾略特自我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现代人、现代社会的见解。它们也让人们见证了艾略特从有情到无情、再到超越生死的哲学观,以及他内心矛盾纠结到最终得到宗教上的救赎与解脱的蜕变。
【学位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561.07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发展趋势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艾略特诗歌的意象与二重性
    第一节 意象的定义与功能
        一、意象的定义
        二、意象的功能
    第二节 艾略特意象的特性与二重性
        一、艾略特意象的特性
        二、意象中的“二重性”
第二章 人与物意象的二重性
    第一节 “人物”意象的二重性
        一、《情歌》:若隐若现的“女人们”
        二、斯威尼形象
    第二节 “物”意象的二重性
        一、《情歌》:诡异的“黄色的烟雾”
        二、《荒原》:发芽的“尸体”
        三、《夜莺声中的斯威尼》中的鸟类形象
第三章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意象的二重性
    第一节 具体时间意象二重性
        一、《荒原》:残忍的“四月”
        二、《灰星期三》中的时间意象二重性
    第二节 抽象的时间意象二重性
        一、《情歌》:反复重申的“时间”与定格的“时间”
        二、《荒原》:轮回的“四季”
        三、《四首四重奏》:时间意象的二重性
第四章 艾略特诗歌中环境意象的二重性
    第一节 写实环境意象二重性
        一、《荒原》:破败的城市意象
        二、《空心人》压抑环境意象的二重性
    第二节 抽象环境意象二重性
        一、《情歌》:凌乱的环境意象
        二、《荒原》:从“火”到“水”,从“水”到“雷”
        三、艾略特小诗中死亡环境意象二重性
第五章 艾略特诗歌意象二重性的意义
    第一节 意象二重性之于艾略特自我意识
        一、前期到中期——有情与无情的焦虑
        二、中期到后期——死与生的轮回
    第二节 意象二重性之于社会隐喻及意义
        一、衰败的现代社会
        二、基督教社会的重建理想
    第三节 意象二重性之于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一、空虚的现代人
        二、从希望与绝望的挣扎到宗教解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艳梅;;探析T.S.艾略特荒原之多元融合[J];名作欣赏;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28709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709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5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