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关于《唐物语》中人物形象及其主题的一考察

发布时间:2017-04-07 19:16

  本文关键词:关于《唐物语》中人物形象及其主题的一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以《唐物语》为研究对象。《唐物语》是以中国故事为题材的短篇故事集,成书于十二世纪中后期,作者为藤原成范。本论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精读文本,围绕“契”、“情”等,探讨《唐物语》的人物形象及其主题。序章中,笔者主要介绍了《唐物语》的成书时间、作者和原典等,并总结了相关先行研究,进而提出问题。第一章中,笔者先将《唐物语》与原典进行详细比较,尤其是以原典中没有、而作品中频繁出现的词汇为线索,探讨《唐物语》中的女性形象。纵观整部作品,作者塑造了很多重视“契”的一心一意的女性形象,在多则故事中还用了“死”这一极端形式来表现女性对“契”的重视。第八话、第十二话等中,女性用“つひ(终于)”的死来维护“契”,但并未明显表现出对来世亦为夫妻的期盼,而到了第二十三话中,荀采的死比原典更为惨烈,“つひ”一词换成了“みづから(白行)”,而且这里的“契”不仅是世俗伦理,还包含着永远的意味。作者对作为女性世俗伦理的“契”持赞扬态度,而对女性执着于永远的“契”的行为,未明确肯定。第二章中,笔者接着将作品与原典进行比较,分析《唐物语》中的男性形象。总体看来,作者并未赞扬男性的“契”,而频繁使用了“情”一词。在此,首先以第一话、第二话等为例,分析了贯穿全书的风雅,当然这也属于“情”的一种,接下来则主要通过分析每则故事中“情”的用例,尤其是“哀”与“情”的并用等发现,“情”多指作为人的感情,且对男性来说,“情”优先于“契”。最后,通过对宋玉、张文成、潘安仁的对比,也可以看出作者将不执着于“契”且有“情”男性视作理想形象。总之,从男女的形象分析来看,对女性多以“契”,对男性多以“情”为标准进行评价。以上探讨的基本是普通身份的男女之间的故事,在后宫这一特殊空间中,无法建立一对一的男女关系,不能简单地以“契”和“情”作为判断标准,故第三章中,单独考察了后宫的人物形象。首先,笔者分析了依赖美貌,无情争斗的女性形象和未作正面描写的帝王。另一方面,第十五话、第十八话中,也塑造了,执着于“契”的帝王,接下来,就详细分析了汉武帝·李夫人和唐玄宗·杨贵妃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第十八话中,重点分析了“契”的特殊性,并结合“みづから”一词,考察了唐玄宗之死。此外还注意到,在原典中,汉武帝与唐玄宗,李夫人与杨贵妃的人物形象有所重合,而在《唐物语》中,与留恋现世,最终升天的汉武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执着于永远的“契”的唐玄宗,作者在结语中提出了极乐净土的观点。第四章中,笔者选取了代表性的故事,与日本其他文献中的受容进行比较,探讨《唐物语》的特殊性。首先考察了第四话等女性故事的受容,接着考察了第一话等男性故事的受容,对比后不难发现,遵守“契”的女性和有“情”的男性形象的塑造是《唐物语》的一大特色。最后考察了后宫故事的受容情况。尤其是将第十八话与其他受容比较发现,《唐物语》中对唐玄宗之死、永远的“契”的强调更为突出,而且在结尾还添加了其他物语、说话等受容中没有的净土内容。但从《本朝文集》等中的受容又可以看出,平安末期、镰仓初期,将唐杨故事用于净土唱导并非《唐物语》的独创,而是一直就有此解读惯例。此外,笔者还分析了其他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契”,可以看出《唐物语》中并未完全实现“契”与“极乐净土”的结合。第五章中,首先介绍有关第十八话、第二十七话的结语以及作品主题的各种观点。很多学者认为,第十八话的结语即为作品主题。但是第十八话既非最后一则故事,又与最后一则故事的结语不完全一致,将其作为贯穿全书的主题并不合理。除此之外,有观点认为对女性“业障”的确认是作品的主题,但这与作者对女性“心”、“契”的高度赞扬相矛盾,还有观点否定第十八话结语的实质性意义,认为“对人心的肯定”才是作品的主题,但是,第十八话结语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接下来,笔者回顾前章对人物形象的考察,分析第十八话和第二十七话的结语,探讨作品的主题。总之,一方面作者赞扬的是男性的作为人的“情”,而对于“契”,尤其是对永远的“契”的执着未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第十八话结语中的表达系日本古典文学、尤其是唱导的常用表达,而且当时就有将唐杨故事用于净土唱导的解读惯例,再者,作者深知现世的无常,又不认同升天这一唐国习惯,故提出了最理想的极乐净土。但是,其他故事大多停留在世俗伦理的层面,并未进一步描写佛教伦理,所以净土唱导并非贯穿全书的的主题,对于作为世俗伦理的“契”、风雅和作为人的“情”的肯定才是作品的整体基调。
【关键词】:《唐物语》 人物形象 契情 主题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313.074
【目录】:


  • 本文编号:291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91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5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