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的电影特征
本文关键词:论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的电影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影像化”作为一个批评术语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它已经成为文学研究中反复出现的论题。20世纪以来,新兴的电影艺术和古老的小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小说为电影提供了从思维观念到艺术形态等多层面的文化资源,加速了电影的艺术化进程;另一方面,电影的突飞猛进对小说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促使小说不断创新与调整,引发了小说文体的内在变迁,使“影像化”叙事倾向逐渐发展成为现当代小说创作的一种新景观。福克纳作为一个在小说形式和写作技巧上最激进的实验家,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对艺术形式和写作技巧进行试验和探索。在《八月之光》中,他把这种尝试发挥到了极致。《八月之光》是一部以蒙太奇形式构成的高度心理化小说,而实际上蒙太奇也是福克纳的重要叙事方式。这些技巧包括对时空的快速剪切,建立两个互相对立的故事主线的冲突,以及使用把过去和现在联结起来的过渡性场面等。电影的要义是让观众看见需要表达的东西。福克纳通过把故事的主角放在“被看”的位置上,同时努力营造出与人物心理环境相似的视觉环境描写,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参与进来的感觉。与此同时使用类似于电影镜头远景与近景特写方式的切换和电影视角的切换,也使得《八月之光》非常电影化。当然,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虽然适量的运用电影技巧能帮助作者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开发主题,但大量地使用电影语言会给人造成一种作品不完整的感觉。小说毕竟还是小说,而不是电影剧本,福克纳作品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一方面他能够灵活地运用电影技巧,另一方面他也小心翼翼地保留着只属于小说的一些特征。在艺术的海洋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不同艺术分类之间的融合与借鉴是推动艺术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作家只有把握好跨界的分寸,才能使其对自己的小说创作带来有意义的进步。
【关键词】:影像化 福克纳 闪回 蒙太奇 八月之光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Acknowledgements7-9
- Introduction9-18
- Chapter One Montage:the Achievement of Spatial Form18-27
- 1.1 Fast Cutting of Space-time19-23
- 1.2 Juxtaposition of Two Parallel Story Lines23-25
- 1.3 Dissolve25-27
- Chapter Two Imitation of Film Language27-38
- 2.1 Reader's Eyes as Cameras27-31
- 2.2 The Visual Description of Environment and Mental Activity31-32
- 2.3 The Cinematic Depth of Field and Composition of Picture32-36
- 2.4 Narration of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36-38
- Chapter Three Narrative Significance of Cinematic Features in Light in August38-52
- 3.1 Similarities between Films and Novels39-42
- 3.2 Editing as a Narrative Device42-43
- 3.3 Time and Space in Cinema43-45
- 3.4 Point of View in Films45-49
- 3.5 Sculpting of Films49-52
- Conclusion52-55
- Works Cited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玲;王晓巍;;论《八月之光》中琳娜和乔的流浪(英文)[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陈凯;;《八月之光》两位女主人公命运解析[J];文学教育(下);2007年04期
3 刘好;;浅析《八月之光》的诗化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张曦;;论福克纳《八月之光》的对照型结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5 张妍;;《八月之光》中的父权制宗教家庭[J];语文学刊;2013年24期
6 江飞;;八月之光[J];中华散文;2005年11期
7 葛闰;福克纳的遗产——兼评《八月之光》[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8 生安锋;现代社会中人格的分裂与模糊——试析《八月之光》中的双重人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S1期
9 翁路;《八月之光》中的另类基督神话[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孙霞;吴翔宇;;《八月之光》的结构诗性和灵性[J];阴山学刊;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小慧;;试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河北金融学院 高俊杰 杨华;论《八月之光》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双重性[N];山西青年报;2014年
2 “70后”作家 张楚 (河北唐山);我们为何还要阅读文学经典[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玉娇;《八月之光》中的荒诞与异化[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姝颖;论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的电影特征[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3 许娟;《八月之光》的空间形式[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4 马春花;《八月之光》:似散而实聚[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文娱;《八月之光》人物刻画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章艳萍;绝望中的希望:萨特自由哲学观对《八月之光》主人公[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曹f ;他者的生存——论福克纳在《八月之光》中的人文关怀[D];重庆大学;2010年
8 廖白玲;《八月之光》的复调特征[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艳;论小说《八月之光》的复调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肖立宏;《八月之光》的结构:多元和内聚[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论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的电影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9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