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精致编织的网: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主义伦理、种族伦理和生态伦理
本文关键词:一张精致编织的网: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主义伦理、种族伦理和生态伦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旨在运用相关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分析威廉·福克纳的经典小说《喧哗与骚动》中出现的女性主义、种族和生态伦理线及这些伦理线上分布的伦理结。各种交错的伦理结即小说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压迫与被压迫、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正是这种非常态的不和谐的伦理关系,交织成一张精致编织的网络,合力导致了康普生家族,乃至整个南方社会的衰落。要解开这张网络,只能改变这种充斥着暴力的伦理关系。论文首先介绍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概念,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继而就《喧哗与骚动》的研究背景做了介绍,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分析了故事的女性伦理线,指出凯蒂与其三个兄弟及其母亲康普生夫人形成的对立的伦理结,从而揭露女性受压迫被控制的生存现状。随后分析了《喧哗与骚动》另一个重要的主题,种族伦理线,其中的伦理结是以勒斯特和迪尔西为代表的黑人与康普生家庭的并置对比。与旧时南方的白人至上伦理相悖,福克纳塑造的黑人有信仰,忠诚富有爱心,而白人则冷漠,软弱精神虚无。由此得出结论,必须建立新的伦理秩序,摒弃白人至上的种族伦理。最后,本文细察代表人物昆丁和班吉与自然之间的种种互动,通过人物与自然形成的伦理结,指出人与人之间混乱的伦理关系也会反映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从《喧哗与骚动》的伦理学阐释得出,康普生一家的悲剧是在南方整体的伦理环境下,家庭伦理关系破裂,伦理身份混乱造成的。只有人性关怀,仁爱,忍耐等美德能够解开混乱,重树伦理秩序。作为人类命运的积极探索者,福克纳的诉求是:男性与女性、白人与黑人、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共生,才能实现自我救赎。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女性主义 种族 生态 伦理 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7
- 摘要7-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28
- 1.1 Theoretical Origin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10-13
- 1.1.1 “Honeymoon”Era10-11
- 1.1.2 “Cold Shoulder”Era11-12
- 1.1.3“Renaissance”Era12-13
- 1.2 New Development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n China13-16
- 1.2.1 Theoretical Structure14-15
- 1.2.2 Application15-16
- 1.3 Critical Responses to The Sound and the Fury16-26
- 1.3.1 Foreign Responses16-23
- 1.3.2 Domestic Responses23-26
- 1.4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26-28
- Chapter 2 Feminist Ethics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28-39
- 2.1 Mother or Slut28-30
- 2.2 Sister or Commodity30-32
- 2.3 Lover or Sister32-36
- 2.4 Belle or Prostitute36-39
- Chapter 3 Racial Ethics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39-51
- 3.1 Luster41-42
- 3.2 Dilsey, A Standing Chimney42-51
- 3.2.1 Dilsey and Jason43-45
- 3.2.2 Dilsey and Mrs. Compson45-48
- 3.2.3 Faith and Nihilism48-51
- Chapter 4 Ecological Ethics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51-59
- 4.1 Eco-dysfunctions51-53
- 4.2 Characters and Nature53-59
- 4.2.1 Benjy and Nature54-55
- 4.2.2 Quentin and Nature55-59
- Conclusion59-61
- Works Cited61-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平;浅析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J];理论界;2004年05期
2 熊艳;;“未来”的断裂——论《喧哗与骚动》的时间表象[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3期
3 任爱军;;论福克纳对《喧哗与骚动》的改写[J];名作欣赏;2010年15期
4 郭建飞;;喧哗的舞台,骚动的灵魂——再读《喧哗与骚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5 吴雪;;无力的蝴蝶——简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太太[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6 龚静;;论《喧哗与骚动》的性主题[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7 吴锡民;《喧哗与骚动》结构对音乐艺术吸纳论[J];广西师院学报;1998年03期
8 张天佑;《喧哗与骚动》的“苦熬意识”[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李晓辉;二十年代混合艺术的不朽之作——《喧哗与骚动》管窥[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李小青;独具匠心的读者邀请结构——《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策略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亚萍;;福克纳的生态女权主义观——以《喧哗与骚动》为例[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苏童;不好读也不放弃[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杨鸥;心系福克纳的李文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m 波;乱中求序—《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警;《喧哗与骚动》中的心理时间角度及其对人物行为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2 罗静;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王茜;作为生存美学的疯癫[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黄梦柯;一张精致编织的网: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主义伦理、种族伦理和生态伦理[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琴;《喧哗与骚动》的神话原型解读[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6 侯建芳;《喧哗与骚动》的“史诗”地位[D];兰州大学;2010年
7 刘莉;《喧哗与骚动》:一种柏格森的绵延论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田平;《喧哗与骚动》的解构叙事[D];安徽大学;2003年
9 王莉;不懈的探索者: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押沙龙,押沙龙!》[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姜波;论《喧哗与骚动》中时间结构的合理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一张精致编织的网: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主义伦理、种族伦理和生态伦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2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0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