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苏·奈保尔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发布时间:2021-05-09 12:41
维·苏·奈保尔是印裔英籍作家。其主要作品有《灵异推拿师》、《游击队员》、《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米格尔街》、《模仿者》、《抵达之谜》、《河湾》等。他是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本文以维·苏·奈保尔的几部代表性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论文主体部分共有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奈保尔笔下女性形象谱系的考察分析,依次考察分析的人物类型有:被男性霸权压制的第三世界女性、沉迷权力与欲望的白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纳奈保尔笔下女性形象的两个特性:异化与镜像化。第三章主要从作家的文化身份、家族背景和社会因素三个维度,探讨了影响奈保尔女性形象塑造的因素。第四章则对奈保尔小说中女性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进行了探讨。本文研究发现,在奈保尔的观念当中,女性主要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取悦男性是女性存在的第一要义。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奈保尔也对女性的独立意识有所肯定。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奈保尔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谱系
1.1 男性霸权压制下的失语者
1.2 迷恋权力欲望的放纵者
1.3 追寻自我意识的觉醒者
第2章 奈保尔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独特性
2.1 女性存在的异化
2.2 女性存在的镜像化
第3章 影响奈保尔女性形象塑造的因素
3.1 文化身份因素
3.2 家庭背景因素
3.2.1 母亲和姐姐的影响
3.2.2 妻子以及情人的影响
3.3 社会影响因素
第4章 奈保尔小说中女性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
4.1 女性独立意识的肯定
4.2 男性权利中心的维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奈保尔笔下的性爱、种族与自我[J]. 石海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2]解读奈保尔小说《游击队员》中的吉米[J]. 张晓意. 译林(学术版). 2012(05)
[3]迷失、觉醒与抗争——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呼啸山庄》和《德伯家的苔丝》[J]. 迟秀湘,牛洁珍. 大家. 2010(02)
[4]性与政治——奈保尔小说里的白人女性形象研究[J]. 侯守松. 文教资料. 2009(26)
[5]边缘的边缘——以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奈保尔《河湾》[J]. 杨锋,罗艳. 南昌高专学报. 2009(04)
[6]政治与身体——后殖民语境下的《河湾》解读[J]. 许勤超. 名作欣赏. 2007(23)
[7]文化身份的男权书写:解读V.S.奈保尔的小说《河湾》[J]. 王进.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3)
[8]既亲近而又疏离的二难文化选择——论印度故土文化对奈保尔的影响[J]. 杨中举. 南亚研究季刊. 2005(04)
[9]种族、性、暴力、政治——解读V.S.奈保尔的《游击队员》[J]. 孙妮. 外国文学. 2005(04)
[10]奈保尔、作家和故乡[J]. 张柠. 人民文学. 2004(03)
硕士论文
[1]飞散的女性[D]. 王婷婷.华中科技大学 2007
[2]论维·苏·奈保尔的双栖性[D]. 杨中举.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77323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奈保尔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谱系
1.1 男性霸权压制下的失语者
1.2 迷恋权力欲望的放纵者
1.3 追寻自我意识的觉醒者
第2章 奈保尔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独特性
2.1 女性存在的异化
2.2 女性存在的镜像化
第3章 影响奈保尔女性形象塑造的因素
3.1 文化身份因素
3.2 家庭背景因素
3.2.1 母亲和姐姐的影响
3.2.2 妻子以及情人的影响
3.3 社会影响因素
第4章 奈保尔小说中女性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
4.1 女性独立意识的肯定
4.2 男性权利中心的维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奈保尔笔下的性爱、种族与自我[J]. 石海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2]解读奈保尔小说《游击队员》中的吉米[J]. 张晓意. 译林(学术版). 2012(05)
[3]迷失、觉醒与抗争——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呼啸山庄》和《德伯家的苔丝》[J]. 迟秀湘,牛洁珍. 大家. 2010(02)
[4]性与政治——奈保尔小说里的白人女性形象研究[J]. 侯守松. 文教资料. 2009(26)
[5]边缘的边缘——以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奈保尔《河湾》[J]. 杨锋,罗艳. 南昌高专学报. 2009(04)
[6]政治与身体——后殖民语境下的《河湾》解读[J]. 许勤超. 名作欣赏. 2007(23)
[7]文化身份的男权书写:解读V.S.奈保尔的小说《河湾》[J]. 王进.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3)
[8]既亲近而又疏离的二难文化选择——论印度故土文化对奈保尔的影响[J]. 杨中举. 南亚研究季刊. 2005(04)
[9]种族、性、暴力、政治——解读V.S.奈保尔的《游击队员》[J]. 孙妮. 外国文学. 2005(04)
[10]奈保尔、作家和故乡[J]. 张柠. 人民文学. 2004(03)
硕士论文
[1]飞散的女性[D]. 王婷婷.华中科技大学 2007
[2]论维·苏·奈保尔的双栖性[D]. 杨中举.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77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177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