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交集的世界—木心散文论
发布时间:2021-06-06 05:30
“悲喜交集”一词是木心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态度的概括。本文以此为论题,将其作为木心散文中的独特现象进行分析。首先,悲喜交集属于悲喜剧的审美形态,是一种笑中带泪,泪中含笑的美学思维。木心在散文中通过游戏与退隐来完成对痛苦的规避,并在规避之中获得嬉笑的余地。在艺术手法上,木心采用分身想象、嘲讽等技法,在悲苦之中营造出喜乐的氛围。另外,悲喜交集也是木心心境的写照。木心试图在时代创伤、文化失落之中,寻求心理上的和谐与平衡,在流亡与漂泊之中,寻找精神上的自由与归宿。因此悲喜交集不仅仅是一种美学风格,更是木心主体意识的体现。作为一个游戏者与退隐者,木心与政治、潮流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在远离功利的艺术世界里经营个人的美好想象,然后再从这种想象出发,反观时代的污浊,进而书写人生中、社会里的悲与喜,从而形成其散文悲喜交集的审美内蕴。作为一个灵动、潇洒的游戏者,木心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呈现双重视角的魅力,在幽默与悲愤的交织中展现语言的力量,在节制与激情之间营造悲喜剧的和谐秩序。然而,在游戏者的背后却掩藏着一个脆弱的受伤者。木心的创伤来自历史的动荡,也来自于异乡的流亡。两重创伤让木心渴望超越,渴望解脱,渴望...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木心及其散文创作简介
二、木心散文研究现状
三、本论题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悲喜交集?的审美内蕴
第一节 清醒的游戏者:悲喜人生书写
第二节 寂寞的隐居者:悲喜社会书写
第二章 悲喜交集?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游走于笔墨之间:自由的分身想象
第二节 轻快的嘲笑:智性的语言特征
第三章 悲喜交集?的内在成因及其价值诉求
第一节 自由与创伤:木心的创作心理
第二节 审美与超越:木心散文的文化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碎片里的身份——《宠儿》碎片化叙事策略下的黑人身份建构[J]. 李娜. 中国教育学刊. 2017(S1)
[2]论伍尔夫小说《墙上的斑点》的意识流叙事技巧[J]. 魏斯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6)
[3]绘画的异端——写在木心美术馆落成之后[J]. 陈丹青. 山花. 2017(06)
[4]目睹木心挨斗[J]. 岳群. 世纪. 2016(05)
[5]从边缘到中心(续)——关于木心的文化讨论[J]. 李平.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6]兴奋与沮丧的结合体——论木心的创作观及其矛盾性[J]. 柯弄璋.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7]木心闭口不谈隐痛的岁月[J]. 秦维宪. 世纪. 2016(02)
[8]流散文化身份与世界性写作——木心的文学创作观评析[J]. 于洋欢.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1)
[9]从边缘到中心——关于木心的文化讨论[J]. 李平.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10]悲情与悲悯——对芭蕉与木心的俳句精神的一种考察[J]. 王文兴,张旭宁. 商. 2015(06)
博士论文
[1]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 杨华.山东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木心文艺思想研究[D]. 孙振桐.四川师范大学 2016
[2]“塔外人”的心灵观照[D]. 周启星.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木心散文的精神维度[D]. 冯上华.华侨大学 2015
[4]论木心的文艺观[D]. 高铭.山东师范大学 2015
[5]木心创作论[D]. 李多利.兰州大学 2015
[6]“行过”与“完成”[D]. 赵姚红.杭州师范大学 2015
[7]木心散文研究[D]. 曹硕涵.河南大学 2014
[8]木心文学作品的贵族性[D]. 张萌.华中科技大学 2014
[9]木心的文体尝试[D]. 陈联.暨南大学 2013
[10]在文学与绘画间游戏[D]. 刘雯.华中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13710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木心及其散文创作简介
二、木心散文研究现状
三、本论题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悲喜交集?的审美内蕴
第一节 清醒的游戏者:悲喜人生书写
第二节 寂寞的隐居者:悲喜社会书写
第二章 悲喜交集?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游走于笔墨之间:自由的分身想象
第二节 轻快的嘲笑:智性的语言特征
第三章 悲喜交集?的内在成因及其价值诉求
第一节 自由与创伤:木心的创作心理
第二节 审美与超越:木心散文的文化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碎片里的身份——《宠儿》碎片化叙事策略下的黑人身份建构[J]. 李娜. 中国教育学刊. 2017(S1)
[2]论伍尔夫小说《墙上的斑点》的意识流叙事技巧[J]. 魏斯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6)
[3]绘画的异端——写在木心美术馆落成之后[J]. 陈丹青. 山花. 2017(06)
[4]目睹木心挨斗[J]. 岳群. 世纪. 2016(05)
[5]从边缘到中心(续)——关于木心的文化讨论[J]. 李平.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6]兴奋与沮丧的结合体——论木心的创作观及其矛盾性[J]. 柯弄璋.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7]木心闭口不谈隐痛的岁月[J]. 秦维宪. 世纪. 2016(02)
[8]流散文化身份与世界性写作——木心的文学创作观评析[J]. 于洋欢.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1)
[9]从边缘到中心——关于木心的文化讨论[J]. 李平.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10]悲情与悲悯——对芭蕉与木心的俳句精神的一种考察[J]. 王文兴,张旭宁. 商. 2015(06)
博士论文
[1]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 杨华.山东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木心文艺思想研究[D]. 孙振桐.四川师范大学 2016
[2]“塔外人”的心灵观照[D]. 周启星.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木心散文的精神维度[D]. 冯上华.华侨大学 2015
[4]论木心的文艺观[D]. 高铭.山东师范大学 2015
[5]木心创作论[D]. 李多利.兰州大学 2015
[6]“行过”与“完成”[D]. 赵姚红.杭州师范大学 2015
[7]木心散文研究[D]. 曹硕涵.河南大学 2014
[8]木心文学作品的贵族性[D]. 张萌.华中科技大学 2014
[9]木心的文体尝试[D]. 陈联.暨南大学 2013
[10]在文学与绘画间游戏[D]. 刘雯.华中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13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213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