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与秧鸡》中的科技伦理反思研究
本文关键词:《羚羊与秧鸡》中的科技伦理反思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科技伦理反思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反面乌托邦生态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于《羚羊与秧鸡》的文本细读,深入剖析技术统治下人类之“爱”的沦丧或迷失。无论是“小爱”的缺失,还是“大爱”的沦丧,都源于在进步意识形态所追求的科技无限进步之中存在的科技狂人的技术统治、科学技术的滥用、科技伦理的扭曲或背离。阿特伍德在小说中呈现了基因科技极端发展所导致的真爱缺失的阴郁的未来人类生活图景,呈现了乌托邦世界在技术统治下的瓦解与变异,表现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写作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反乌托邦世界的深刻忧虑,体现了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寻爱于《羚羊与秧鸡》”深入解读阐释了反面乌托邦生态小说《羚羊与秧鸡》中“爱”的摧毁与缺失,其中既有“小爱”的摧毁与缺失——父子情变成“局部”式的,母子情成为“距离”式的,爱情变质,友情不再纯粹;又有“大爱”的摧毁与缺失,人与人之间的爱变得“陌生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爱变得“非自然化”。第二章“爱的沦丧——科技狂人的技术统治”剖析了《羚羊与秧鸡》中“爱”的摧毁与缺失的深刻根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在合乎科技伦理的合理运用中造福于人类,也可能成为科技狂人统治世界的武器,给自然和人类都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在技术统治下,科技狂人一方面统治自然,导致物理环境破坏、基因变异,带来生态伦理与“伦理缺场”危机;另一方面则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人类进行强制性全景式监督,其利益化统治、精神统治与科技幻想严重背离了人类不断推进科技进步的初衷,导致人类社会对于未来的乌托邦幻想变异为可怕的反面乌托邦。第三章“爱的回归——阿特伍德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结合对于《羚羊与秧鸡》中“爱”的摧毁与缺失的剖解反思科技伦理与技术统治,探析小说中所蕴含的女性与自然之爱、男性与自然之爱以及女性对于男性技术统治导致的科技伦理扭曲及其带来的异化的反抗,呼唤爱的回归。阿特伍德的生态女性主义立场可以说是呼唤爱的回归的钥匙之一。《羚羊与秧鸡》以女性的独特视角深刻反思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统治,表现了鲜明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形象地呈现了科学技术必须摆脱“技术至上主义者”给它的定位,从“至理”走向“至善”,使被摧毁的、缺失的爱回归人类的生活之中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科技伦理反思 技术统治 爱的缺失 爱的回归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1.07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3
- 第一章 寻爱于《羚羊与秧鸡》13-36
- 第一节“小爱”的摧毁与缺失13-28
- 一、“局部”父子情13-15
- 二、“距离”母子情15-19
- 三、变质的爱情19-26
- 四、矛盾的友情26-28
- 第二节“大爱”的摧毁与缺失28-36
- 一、人与人之爱“陌生化”28-32
- 二、人与自然之爱“非自然化”32-36
- 第二章 爱的沦丧——科技狂人的技术统治36-56
-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统治自然36-41
- 一、物理环境破坏与生态危机36-38
- 二、肆意“创新”与“伦理缺场”危机38-41
-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统治人类41-56
- 一、科技狂人的强制性全景式监督41-43
- 二、科技狂人的利益化统治43-45
- 三、科技狂人的精神统治45-52
- 四、科技狂人的科学幻想52-56
- 第三章 爱的回归——阿特伍德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56-70
- 第一节 女性与自然之爱57-61
- 一、莎伦与自然之爱57-60
- 二、其他女性与自然之爱60-61
- 第二节 男性与自然之爱61-65
- 一、“恶魔男性”与自然之爱61-63
- 二、“模糊男性”与自然之爱63-65
- 第三节 女性与男性的对抗65-70
- 一、男性的“镜头”统治66-67
- 二、技术统治下女性的对抗67-70
- 结语70-72
- 参考文献72-78
- 后记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志明;;生存与毁灭的忧思——《羚羊与秧鸡》中的生态预警解读[J];大众文艺;2010年09期
2 张平;;《羚羊与秧鸡》的生态审丑解读[J];外国语言文学;2010年03期
3 欧翔英;;永远的青春期:《羚羊与秧鸡》中的人类处境[J];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01期
4 薛小惠;;科学·人性·未来——《羚羊与秧鸡》的生态主义解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张雅兰;;论玛格丽特·爱特伍《羚羊与秧鸡》的末世地景想象[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翟俊巧;;论《羚羊与秧鸡》中的生态危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唐金萍;;穿越边界——空间诗学和《羚羊与秧鸡》[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王碧瑶;;《羚羊与秧鸡》的生态批评解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9 张传霞;;新世纪的洪水神话——《羚羊与秧鸡》和《洪疫之年》的圣经原型解读[J];文艺争鸣;2013年12期
10 韦清琦;假如昔日可以重来——《羚羊与秧鸡》译后随笔[J];译林;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丽;《羚羊与秧鸡》中的科技伦理反思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邓海晖;论《羚羊与秧鸡》中的生态意识[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3 柳凌;《羚羊与秧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湖南大学;2009年
4 袁t,
本文编号:321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2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