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圣经原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11:06

  本文关键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圣经原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法籍捷克裔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它问世一年之后便被传入中国,先后有韩少功和许钧的译本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并引发热议。昆德拉以哲理的角度来勘探小说人物的人生轨迹及心路历程,并将基督教《圣经》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模式等诸多元素运用到小说的人物刻画和情节结构中,从宗教神话原型的角度赋予了小说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化了小说复杂的哲理意义。本文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角度来探析小说的圣经原型,挖掘小说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等方面与《圣经》文本之间的传承和发展的联系,揭示圣经原型的运用赋予小说的宗教哲理意义及对当下人类命运和信仰构建的启示作用。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简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理论意义。第一章: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这一章是本文的理论来源与学理支撑,分别分析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两大支撑——神话和原型,简要地阐述了它们在西方的产生及发展,同时对神话-原型批评这一理论进行纵向梳理、归纳和总结。第二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要人物的圣经原型。本章以托马斯、弗兰茨、特蕾莎及萨比娜这四个主要人物与《圣经》中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这两个人物原型的关系入手,从个性特点到人生道路选择等方面进行挖掘和对比分析,找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原型形象之间的内在传承与联系。第三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结构的圣经原型。本章着重对比分析小说与《圣经》在叙事结构方面的相似之处。分别从出走——流浪——回归这三个方面,对两部作品中人物各自的人生轨迹和命运抉择进行横向对比,揭示出不同的人生信仰可以通过各自身体力行的磨砺,到达安放灵魂栖息的彼岸。第四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神话-原型模式创作的动因和意义。本章主要阐述小说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缘何与《圣经》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揭示《圣经》这一宗教经典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对当下人类命运抉择及信仰构建的启示意义。结论对整篇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进一步归纳论点,强化论证。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及故事结构进行原型化处理,揭示《圣经》对文本主题的升华意义及其跨越时代的经典价值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圣经》 神话-原型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5.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3
  • 一、选题背景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0-12
  • 三、研究内容与理论意义12-13
  • 第一章 神话 原型批评理论13-21
  • 第一节 神话与原型13-15
  • 第二节 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渊源15-21
  • 第二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要人物的圣经原型21-33
  • 第一节 追求身心自由的亚当——托马斯21-24
  • 第二节 找寻真实自我的亚当——弗兰茨24-26
  • 第三节 追求“灵肉合一”的夏娃——特蕾莎26-30
  • 第四节 反媚俗的夏娃——萨比娜30-33
  • 第三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结构的圣经原型33-43
  • 第一节 为了找寻的出走33-36
  • 第二节 身心的异乡流浪36-39
  • 第三节 灵魂和信仰的回归39-43
  • 第四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神话 原型模式创作的动因和意义43-49
  • 第一节 神话-原型模式创作的动因43-45
  • 第二节 神话-原型模式运用的意义45-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7-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继磊;走近米兰·昆德拉[J];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游海霞;文化的解蔽与艺术的张力——米兰·昆德拉《缓慢》释读[J];齐鲁艺苑;2004年04期

3 木千容;;存在的轻与重——米兰·昆德拉的选择[J];世界文化;2006年12期

4 韩水仙;;米兰·昆德拉:逃离不朽[J];书屋;2007年01期

5 李奕奇;;对生存的注视——浅谈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0期

6 吴海霞;;遗忘与记忆——论米兰·昆德拉的三部曲[J];名作欣赏;2008年16期

7 于怡;;身份与背叛——米兰·昆德拉《身份》主题探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6期

8 石鹏飞;鲁瑛;;苦笑[J];群言;2010年03期

9 李维;;米兰·昆德拉流亡书写下的身份认同模式[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刘英梅;;流亡与书写——米兰·昆德拉的生命存在[J];海外英语;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晓牧;;米兰·昆德拉的“毁灭”与“不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历史的际遇——中华国际法学会理事长、台湾理律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陈长文在“海峡两岸WTO法律论坛”上的致辞[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六)[C];2007年

3 宋红岭;;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价值取向[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4 肖前;;真理是朴素的[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布拉格记者 任鹏;古稀之年的米兰·昆德拉[N];光明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冯威;“米兰·昆德拉系列”今年出齐总销量有望破200万册大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3 陈郑双;米兰·昆德拉的《无知》[N];中华新闻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康慨;米兰·昆德拉:活七星[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康慨;米兰·昆德拉:“非法”不朽的传奇[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赵瑜;“无意义”是一种什么样的意义[N];文学报;2014年

7 王胡;米兰·昆德拉获捷克国家文学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孙京平;“米兰·昆德拉”升温严肃文学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孔令飞;米兰·昆德拉的深邃之美[N];云南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孙京平;严肃文学吆喝成阅读时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佳;从遗忘中透视米兰·昆德拉的存在之思[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维;米兰·昆德拉流亡书写下的身份认同[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旭;米兰·昆德拉在中国[D];同济大学;2008年

4 高淑娜;米兰·昆德拉“他者”思想的哲学阐释[D];西南大学;2015年

5 彭秀鹏;论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背叛主题[D];湘潭大学;2015年

6 张金林;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自我主题[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7 宋文t;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的喜剧性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8 王俊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圣经原型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

9 闫旭东;米兰·昆德拉小说中流亡者形象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琦;米兰·昆德拉的文本游戏与政治—伦理焦虑[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圣经原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22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d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