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朱迪斯·巴特勒的安提戈涅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05 20:33
  朱迪斯·巴特勒是当代西方最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她的研究涉及身份、性别、主体等多个问题领域。在其2000年出版的《安提戈涅的诉求》一书中,巴特勒从当代理论的视角出发,在批判黑格尔、拉康等重要理论家曾做的解读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索福克勒斯所著的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给予了主人公安提戈涅以全新的形象解释。本文拟对巴特勒对于安提戈涅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读进行概况与总结,从安提戈涅的话语行为、特殊的性别身份以及行为背后的真正诉求三个角度提炼巴特勒笔下安提戈涅形象的特殊之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巴特勒看来,安提戈涅的罪行不在于埋葬行为的实施,而是通过话语挪用了克瑞翁的权力,从而直接地实现了对国王/城邦权威的反抗。挑衅的行为与话语使得安提戈涅在女性性别之外又带有了男性的性别特质。作为乱伦的产物,安提戈涅自己本身也有乱伦的倾向,双重乱伦的身份使得她遭到象征秩序的拒斥。但安提戈涅不甘于这种不公正的排除,借由自身的死亡实现对以乱伦禁忌为核心的亲属秩序的超越,实现对象征界秩序的反抗。而此,才是安提戈涅行为的真正动机。通过对安提戈涅话语行为、性别身份以及行为背后的诉求的重新解读,巴特勒成功地赋予了古希腊...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巴特勒的生平及著作简介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安提戈涅》研究综述
        1.2.2 巴特勒思想研究现状综述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2 话语: 塑造权力与违抗法令
3 身份: 模糊不清的性别定位
4 行为: 挑战秩序的主动赴死
5 总结
    5.1 巴特勒眼中安提戈涅的意义
    5.2 巴特勒的安提戈涅研究评价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朱迪斯·巴特勒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J]. 蒋萧.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S2)
[2]戏仿的教授——朱迪斯·巴特勒著作四种合评[J]. 玛莎·努斯鲍姆,陈通造.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04)
[3]巴特勒建构“酷儿理论”的策略与困境[J]. 罗毅,李雪梅.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06)
[4]西方文论关键词:忧郁[J]. 何磊.  外国文学. 2017(01)
[5]“慷慨的道德价值”与“哀悼的伦理”——波伏瓦与朱迪斯·巴特勒对生命伦理的阐释[J]. 成红舞.  广西社会科学. 2016(07)
[6]从诘问身份到关注“他者”——朱迪斯·巴特勒后女性主义理论转向研究[J]. 蒋萧.  外国语文. 2016(02)
[7]欲望的主体——论朱迪斯·巴特勒与黑格尔之思想勾连[J]. 王玉珏.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6(01)
[8]从身体政治到全球民主——论朱迪斯·巴特勒理论的政治转向[J]. 王冰冰.  文艺争鸣. 2015(11)
[9]家庭、性别的双重背离:朱迪斯·巴特勒对悲剧英雄安提戈涅的解读[J]. 孙婷婷.  四川戏剧. 2014(11)
[10]异类反抗——论朱迪斯·巴特勒的安提戈涅[J]. 钱疏影.  浙江学刊. 2014(04)

博士论文
[1]朱迪斯·巴特勒的文化政治批评研究[D]. 王慧.扬州大学 2016
[2]朱迪斯·巴特勒性别理论研究[D]. 费雪莱.湖北大学 2016
[3]齐泽克对拉康欲望理论阐释的理论转向及其意义[D]. 赵伟.首都师范大学 2013
[4]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D]. 何磊.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3
[5]性别表演—后现代语境下的跨界理论与实践[D]. 幸洁.浙江大学 2012
[6]朱迪斯·巴特勒身体政治学理论研究[D]. 王玉珏.南京大学 2012
[7]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 艾洁.山东大学 2011
[8]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D]. 孙云宽.山东大学 2007
[9]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 刘玲.四川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巴特勒的性别理论及其文学批评研究[D]. 张译丹.大连理工大学 2016
[2]文学传播中“误读”理论研究[D]. 陈荣荣.广西师范大学 2015
[3]狄尔泰精神科学方法论探析[D]. 赵志阳.黑龙江大学 2015
[4]性别操演与性别抵抗[D]. 郭漪舟.华东师范大学 2014
[5]巴特勒性别政治学疏论:兼论其视角转向[D]. 黄斐诺.南京大学 2012
[6]弗洛伊德的欲望理论浅探[D]. 黄琛.福建师范大学 2012
[7]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 王健.广西师范学院 2010
[8]朱迪斯·巴特勒的安提戈涅[D]. 韦玮.北京语言大学 2008
[9]艺术走向消亡吗?[D]. 周江平.南昌大学 2007
[10]阅读俄狄浦斯情结[D]. 周华.四川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86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386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9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