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特迈塞的自性化进程—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普特迈塞外传》
本文关键词:普特迈塞的自性化进程—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普特迈塞外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人格理论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个体所具有的一系列动态的、有组织的特征,这些特征独特地影响了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认知动机和行为”。(Ryckman,2008:4)本文将辛西娅·欧芝克的作品《普特迈塞外传》置于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视角下,试对普特迈塞的自性化进程进行分析。首先为逃避不堪的现实,缓解失衡的人格,普特迈塞选择进入幻想,摘下过度发展的人格面具,释放压抑的本我。然而本我的过度发展导致其心中隐藏的暗影被激起,在超我的道德教化下,她意识到要控制暗影的发展。随后她不断强大自我、克服本我和超我的双重压力,使其人格达到平衡状态,并且能够对其心灵进行反思,最终实现了自性。通过分层论述普特迈塞的人格发展,本文将阐述人格的各部分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从而揭示主人公做出各种荒诞行为的原因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欧芝克以普特迈塞的心路历程为例,意在提醒犹太人民要坚守传统道德,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告诉人们追求完美、迷恋偶像应该适度,不能因此失去自我。
【关键词】:辛西娅·欧芝克 《普特迈塞外传》 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 自性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Introduction8-16
- Chapter One Theoretical Framework16-24
- 1.1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from a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16-18
- 1.2 Introduction to Main Theories18-24
- 1.2.1 Sigmund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18-20
- 1.2.2 Carl Jung’s Analytic Psychology20-24
- Chapter Two Escapism: Taking off the Persona24-36
- 2.1 Fantasy about Erotic Wishes24-30
- 2.1.1 Discharge of Sexual Desire25-27
- 2.1.2 Realization of Child Bearing27-29
- 2.1.3 Reenactment of Spiritual Love29-30
- 2.2 Fantasy about Ambitious Wishes30-36
- 2.2.1 Construction of Past30-32
- 2.2.2 Reformation of Society32-36
- Chapter Three Moralization: Having Control over the Shadow36-44
- 3.1 Cultural Superego: Prohibition of Idolatry in Judaism36-38
- 3.2 Transition of Puttermesser’s Shadow38-44
- 3.2.1 Shadow Aroused: Succumbing to Temptation of Idolatry39-42
- 3.2.2 Shadow Controlled: Being Aware of Jewish Commandments42-44
- Chapter Four Return: Realizing the Self44-54
- 4.1 Mediation of the Ego44-49
- 4.1.1 Overcoming Spiritual Anxiety45-47
- 4.1.2 Ceasing Idolatrous Practice47-49
- 4.2 Introspection of the Psyche49-54
- 4.2.1 Being Conscious of the Unconscious49-51
- 4.2.2 Abiding by Jewish Morality51-52
- 4.2.3 Returning to Reality52-54
- Conclusion54-58
- References58-62
-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62-64
- Acknowledgments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宁;;论接受与自性[J];学术研究;1990年03期
2 林倩;“自性”心理初探[J];法音;2001年08期
3 黎泽泉;从科学的角度对自性的思考[J];五台山研究;2002年03期
4 那日松;;“相”内之“像”[J];数码摄影;2013年11期
5 张育英;禅宗自性论对艺术创作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03期
6 张川平;;论自我主体与自性、个性、共性的关系[J];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7 龚伟慧;“四大皆空”的本义是指事物没有离条件独存的“自性”[J];语文学刊;2003年02期
8 邓绍秋;艺术化生存:原始意象与顿悟自性[J];求索;2004年07期
9 陈灿锐;申荷永;;荣格与后荣格学派自性观[J];心理学探新;2011年05期
10 惟因;;自性自度[J];法音;198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易齐;;“生命树”的物性、神性与自性——体认健全生命的完整结构[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中山大学EMBA教授、广东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 曾伟;开发员工自性,控制是基础[N];东莞日报;2011年
2 周瑾;文化自性与文化自觉[N];中国文化报;2012年
3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桂胜 肖春艳;从一种自性走向自觉[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杨志鹏;悟者的心感实证[N];文艺报;2008年
5 陈春花;学会“心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6 刘斌;汉字释义[N];吉林日报;2000年
7 王建元;在神圣与凡俗之间[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微;凯特的心灵进化史—自性解读《天黑前的夏天》[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杜娟;从荣格自性化理论解读《激情》中亨利的人格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范琴琴;山水画中的“自性”[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刘丹;普特迈塞的自性化进程—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普特迈塞外传》[D];吉林大学;2016年
5 冯天春;禅宗生命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丽敏;自性化旅程荣格理论视角下的《灿烂千阳》[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林龙飞;“爱”与“心”的启示:克里希那穆提“人格自性”说的美学观照[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云霞;论《肖像》中斯蒂芬·迪达勒斯的自性化[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宇洪;论《黑暗的左手》中金利·艾的自性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栗伟;禅宗心理思想与存在心理思想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普特迈塞的自性化进程—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普特迈塞外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40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