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女性意识探析
发布时间:2021-10-24 22:44
弗兰茨·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作家之一,哈罗德·布鲁姆认为他把存在与意识的分裂这一主题等同于犹太人身份,或者至少是特别等同于流亡犹太人的身份。目前,卡夫卡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相应的研究方法、途径,各方面的著述汗牛充栋;然而,从女性的视野来深入系统地考察卡夫卡却还相当欠缺。有鉴于卡夫卡女性意识研究的不足、目前的研究又多以女性主义批评出发以及在研究对象上对日记书信的忽视,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及相关研究方法,结合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等理论,从其人性意识的维度切入来考察卡夫卡的女性意识。本文分析了包括日记、书信在内的卡夫卡作品中女性整体的存在处境,认为卡夫卡作品中的女性存在主要体现为引导者、诱惑者、救赎者和陌生者四种形象类别。通过对这四种形象类别的深入研究,论文认为卡夫卡作品中的女性存在是在卡夫卡人性意识的纬度上结构的,女性在卡夫卡那里并不主要是一般意义上与日常生活世界联姻的媒介,而是与天堂、彼岸世界、另一种生存状态联姻的桥梁,而女性在作品中作为引导者、诱惑者等形象的展现与卡夫卡对正道、原罪、善恶等的认识有着内在一致性。而卡夫卡的上述认识、这种基于人性意识的女性结构,是由卡夫卡特殊的家庭成长...
【文章来源】: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提出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本文创新点
(一)研究现状
(二)本文创新点
三 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女性的存在之境
一 引导者
二 诱惑者、救赎者与陌生者
(一)诱惑者
(二)救赎者
(三)陌生者
第二章 女性的存在之思
一 人与正道
(一)正道的根由:原罪与恐惧
(二)正道的威胁:罪与恶
(三)正道的出路:祈祷与写作
二 正道与女性
(一)原罪与引导者
(二)恶、善与诱惑者、救赎者
(三)原罪外与陌生者
第三章 女性的存在之因
一 救赎沉重肉身
(一)生存:悖谬的文化精神
(二)生活:悖谬的父亲情结
(三)生命:悖谬的祈祷诉求
二 文化中的女性
(一)女性的犹太传统
(二)女性的现代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学术著作
二 学术论文
三 学术期刊
四 外文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卡夫卡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所表现的女性意识[J]. 方永兰.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2(06)
[2]古代犹太女性的社会地位探析——从女性在政治与宗教生活中的参与之视角[J]. 贺璋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7)
[3]中国卡夫卡研究概况[J]. 陈占权,刘哲. 作家. 2009(18)
[4]论《城堡》中的“反抗者”[J]. 王晓东.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7)
[5]焦虑感与卡夫卡笔下的女性形象[J]. 张玉娟.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8(03)
[6]卡夫卡在中国:1930-1980[J]. 曾艳兵. 中国文学研究. 2008(01)
[7]浅析卡夫卡《审判》中的女性形象[J]. 徐梦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04)
[8]理想母性的缺失与消解——残雪与卡夫卡小说性别意识维度的比较分析[J]. 罗璠. 中国文学研究. 2006(03)
[9]论卡夫卡作品中性别对立的超越——男性视角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J]. 张天潇,王黎红.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0]卡夫卡研究在中国[J]. 曾艳兵. 外国文学研究. 2003(02)
博士论文
[1]“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 张玉娟.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卡夫卡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D]. 张莉.苏州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卡夫卡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类研究[D]. 李杨.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卡夫卡的童年创伤研究[D]. 胡成燕.天津师范大学 2014
[3]卡夫卡女性观[D]. 方速林.湖南师范大学 2012
[4]卡夫卡作品中的小丑形象研究[D]. 辛克姗.青岛大学 2009
[5]卡夫卡的女性世界及其创作[D]. 徐丽娜.天津师范大学 2008
[6]卡夫卡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D]. 李晓娟.南昌大学 2007
[7]论《城堡》中的女性形象[D]. 李晓兵.青岛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56129
【文章来源】: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提出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本文创新点
(一)研究现状
(二)本文创新点
三 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女性的存在之境
一 引导者
二 诱惑者、救赎者与陌生者
(一)诱惑者
(二)救赎者
(三)陌生者
第二章 女性的存在之思
一 人与正道
(一)正道的根由:原罪与恐惧
(二)正道的威胁:罪与恶
(三)正道的出路:祈祷与写作
二 正道与女性
(一)原罪与引导者
(二)恶、善与诱惑者、救赎者
(三)原罪外与陌生者
第三章 女性的存在之因
一 救赎沉重肉身
(一)生存:悖谬的文化精神
(二)生活:悖谬的父亲情结
(三)生命:悖谬的祈祷诉求
二 文化中的女性
(一)女性的犹太传统
(二)女性的现代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学术著作
二 学术论文
三 学术期刊
四 外文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卡夫卡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所表现的女性意识[J]. 方永兰.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2(06)
[2]古代犹太女性的社会地位探析——从女性在政治与宗教生活中的参与之视角[J]. 贺璋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7)
[3]中国卡夫卡研究概况[J]. 陈占权,刘哲. 作家. 2009(18)
[4]论《城堡》中的“反抗者”[J]. 王晓东.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7)
[5]焦虑感与卡夫卡笔下的女性形象[J]. 张玉娟.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8(03)
[6]卡夫卡在中国:1930-1980[J]. 曾艳兵. 中国文学研究. 2008(01)
[7]浅析卡夫卡《审判》中的女性形象[J]. 徐梦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04)
[8]理想母性的缺失与消解——残雪与卡夫卡小说性别意识维度的比较分析[J]. 罗璠. 中国文学研究. 2006(03)
[9]论卡夫卡作品中性别对立的超越——男性视角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J]. 张天潇,王黎红.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0]卡夫卡研究在中国[J]. 曾艳兵. 外国文学研究. 2003(02)
博士论文
[1]“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 张玉娟.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卡夫卡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D]. 张莉.苏州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卡夫卡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类研究[D]. 李杨.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卡夫卡的童年创伤研究[D]. 胡成燕.天津师范大学 2014
[3]卡夫卡女性观[D]. 方速林.湖南师范大学 2012
[4]卡夫卡作品中的小丑形象研究[D]. 辛克姗.青岛大学 2009
[5]卡夫卡的女性世界及其创作[D]. 徐丽娜.天津师范大学 2008
[6]卡夫卡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D]. 李晓娟.南昌大学 2007
[7]论《城堡》中的女性形象[D]. 李晓兵.青岛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56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45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