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中西文论对话中的身份重构与话语转型——希利斯·米勒中国行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1-10-31 20:30
  从1988年开始,希利斯·米勒开始了与中国文论同行的频繁交往、密切接触的历程。三十年间,他完成了从"本土信息员"到成为中国同行的转变,与中国学者展开了围绕"全球化""电讯时代的文学危机""解构性阅读/修辞性阅读"等诸多问题的讨论,并对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有所了解。希利斯·米勒与中国同行的对话成为中西文论交往对话的典型个案,说明思想文化上的交流对话离不开密切接触、亲身经历、实地考察等方式。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AnInnocentAbroad:从“本土信息员”到中国同行的“耶鲁激进分子”
二、全球化和电讯时代的中西文论对话
三、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文学与文化
四、“解构性阅读”或“修辞性阅读”:学术立场的自我调整/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J]. 希利斯·米勒,李松.  长江学术. 2019(02)
[2]对全球对话主义和价值星丛的对话性回应[J]. J.希利斯·米勒,高丽萍.  中国比较文学. 2016(04)
[3]价值星丛——超越中西二元对立思维的一种理论出路[J]. 金惠敏.  探索与争鸣. 2015(07)
[4]普遍意义的批评方法——致希利斯·米勒先生[J]. 张江.  文学评论. 2015(04)
[5]J.希利斯·米勒致张江的第二封信[J]. J.希利斯·米勒,王敬慧.  文学评论. 2015(04)
[6]确定的文本与确定的主题——致希利斯·米勒[J]. 张江.  文艺研究. 2015(07)
[7]“解构性阅读”与“修辞性阅读”——致张江[J]. J.希利斯·米勒,王敬慧.  文艺研究. 2015(07)
[8]在全球化时代阅读现(当)代中国文学[J]. 希利斯·米勒,史国强.  当代作家评论. 2011(05)
[9]走向全球对话主义——超越“文化帝国主义”及其批判者[J]. 金惠敏.  文学评论. 2011(01)
[10]物质利益:现代英国文学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评[J]. 米勒,张一凡,郭英剑.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本文编号:3468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468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f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