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创伤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2 06:20
勒克莱齐奥是当代法国文坛上一颗极为耀眼的明珠。自从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人们给予了他极大的关注,各种研究性的文章层出不穷。他是一位创作颇丰的作家,迄今为止,已有50余部著作问世,广泛涉猎童话、诗歌、小说、电影等多个领域。其小说创作艺术非凡,1963年出版了处女作《诉讼笔录》,该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物化的城市文明带给人的伤害,再加上作者精湛的艺术手法,一出版便获得了当年的勒诺多文学大奖,勒克莱齐奥从此享誉文坛。自此以后,他在小说领域中进行了更加大胆的尝试,并且笔耕不缀,先后出版了《战争》、《沙漠》、《金鱼》、《流浪的星星》、《乌拉尼亚》等作品,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创伤。纵观勒克莱齐奥的小说,战争、冲突、暴力、物化的威胁随处可见,每一个人物都被各种各样的创伤所侵袭着,与此同时,试图跨越创伤的努力也在如影随形地进行着。本文主要以创伤理论为研究视角,采用理论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以勒克莱齐奥几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为分析对象,力求对其创作的创伤主题进行全面的梳理,为国内对勒克莱齐奥的作品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创伤,起初专指某种生理组织受到损害,现在已经渗透到心理、历史、政治...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创伤呈现
第一节 战争创伤
第二节 社会创伤
(一) 钢筋水泥打造的城市牢笼
(二) 男权压迫下的女性创伤
第三节 文化创伤
(一) 认同困境与信仰迷失
(二) 逃离-追寻-回归的怪圈
第二章 创伤书写的原因探寻
第一节 有关战争的创伤记忆
第二节 流亡离散中的跨文化身份
第三节 异化世界的逃离
第三章 跨越创伤的探索之旅
第一节 自我的寻找
第二节 家园的营造:“坎波斯”
第三节 自然的栖居
第四节 文艺的寄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勒克莱齐奥写作中的文化身份建构[J]. 刘成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2]勒克莱齐奥小说人物论[J]. 高方,许钧.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7(04)
[3]空间诗学视阈下勒克莱齐奥小说的现代性批判[J]. 李彩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2)
[4]勒克莱齐奥的存在哲思与书写[J]. 张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6(06)
[5]存在、写作与创造——勒克莱齐奥访谈录[J]. 许钧,施雪莹. 文艺研究. 2016(06)
[6]从创伤的视角浅析《菩萨凝视的岛屿》[J]. 徐月. 青年文学家. 2015(05)
[7]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J]. 贺江. 百色学院学报. 2014(06)
[8]创伤叙事、见证和创伤文化研究[J]. 王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9]新兴“创伤文学”理论对创伤小说的成功诠释——评米歇尔·巴勒夫的《美国创伤小说的实质》[J]. 杨晓. 外国文学研究. 2013(01)
[10]文学中的创伤心理和创伤记忆研究[J]. 王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博士论文
[1]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 周桂君.东北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浅析勒克莱齐奥《沙漠》中的文化冲突[D]. 徐冠男.华中师范大学 2017
[2]论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中“逃离、追寻与构建”的主题[D]. 万梦婕.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重建乌托邦:勒克莱齐奥的文明观念[D]. 赵越.黑龙江大学 2016
[4]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流浪主题探析[D]. 李英.江南大学 2015
[5]论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非洲文化书写[D]. 刘孟秋.湘潭大学 2015
[6]论勒克莱齐奥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变化[D]. 刘正丽.东北师范大学 2015
[7]论勒克莱齐奥的“逃”与“寻”[D]. 张叶叶.西南交通大学 2014
[8]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人道主义[D]. 李汪洋.东北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71499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创伤呈现
第一节 战争创伤
第二节 社会创伤
(一) 钢筋水泥打造的城市牢笼
(二) 男权压迫下的女性创伤
第三节 文化创伤
(一) 认同困境与信仰迷失
(二) 逃离-追寻-回归的怪圈
第二章 创伤书写的原因探寻
第一节 有关战争的创伤记忆
第二节 流亡离散中的跨文化身份
第三节 异化世界的逃离
第三章 跨越创伤的探索之旅
第一节 自我的寻找
第二节 家园的营造:“坎波斯”
第三节 自然的栖居
第四节 文艺的寄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勒克莱齐奥写作中的文化身份建构[J]. 刘成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2]勒克莱齐奥小说人物论[J]. 高方,许钧.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7(04)
[3]空间诗学视阈下勒克莱齐奥小说的现代性批判[J]. 李彩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2)
[4]勒克莱齐奥的存在哲思与书写[J]. 张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6(06)
[5]存在、写作与创造——勒克莱齐奥访谈录[J]. 许钧,施雪莹. 文艺研究. 2016(06)
[6]从创伤的视角浅析《菩萨凝视的岛屿》[J]. 徐月. 青年文学家. 2015(05)
[7]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J]. 贺江. 百色学院学报. 2014(06)
[8]创伤叙事、见证和创伤文化研究[J]. 王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9]新兴“创伤文学”理论对创伤小说的成功诠释——评米歇尔·巴勒夫的《美国创伤小说的实质》[J]. 杨晓. 外国文学研究. 2013(01)
[10]文学中的创伤心理和创伤记忆研究[J]. 王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博士论文
[1]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 周桂君.东北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浅析勒克莱齐奥《沙漠》中的文化冲突[D]. 徐冠男.华中师范大学 2017
[2]论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中“逃离、追寻与构建”的主题[D]. 万梦婕.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重建乌托邦:勒克莱齐奥的文明观念[D]. 赵越.黑龙江大学 2016
[4]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流浪主题探析[D]. 李英.江南大学 2015
[5]论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非洲文化书写[D]. 刘孟秋.湘潭大学 2015
[6]论勒克莱齐奥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变化[D]. 刘正丽.东北师范大学 2015
[7]论勒克莱齐奥的“逃”与“寻”[D]. 张叶叶.西南交通大学 2014
[8]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人道主义[D]. 李汪洋.东北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71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471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