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原型批评理论解读《修道士》

发布时间:2017-05-13 09:14

  本文关键词:原型批评理论解读《修道士》,,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哥特式小说在西方文学史上扮演着独特角色,最早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马修·格雷戈里·刘易斯是英国最著名的哥特式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修道士》是刘易斯19岁时所创作的一部哥特式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与代表作。小说的出版曾引起过轩然大波,至今还未曾离开读者们的视线。由于小说主题包含超自然性,恐怖,伦理与情欲等因素,而被指责是一部违背道德、亵渎神灵的书。虽是一部哥特式小说,但故事却以浪漫与诙谐的形式开头,中间又交织着血性修女的传说,最后结尾令人深思。本论文以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所创立的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从文学是移位的神话,神话的原型意义理论,神话的叙述结构三个方面切入分析《修道士》。通过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脱去《修道士》这部作品的恐怖外衣,体现刘易斯想表达的一个隐含主题—善与恶。本论文提供了一面镜子,使读者从中对善恶有更好的领悟,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和欲望所诱惑;并能对现实社会有更深的理解。这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论文的框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入部分,对刘易斯及其作品、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出系统介绍以及与本文的关系。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介绍弗莱原型批评理论的发展及主要内容,并提出弗莱的三个原型理论知识概念。第三部分为文章主体,包含三章,第二章“文学是移位的神话”在《修道士》中的体现,对应《修道士》中情节和人物在神话中的原型依次分析,体现小说中的善与恶;第三章《修道士》中的神话原型,通过对《修道士》中所对应的神启意象、魔怪意象、类比意象的分析,去揭示善与恶之间的联系。第四章《修道士》中神话的叙述结构,根据四季的叙述结构和U型叙述结构在圣经和《修道士》中的体现,再次宣扬善恶主题,并体现刘易斯对于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最后为结论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重申论点。本论文旨在于通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研究刘易斯如何在《修道士》这一作品进行情节构建,意象刻画,叙述结构,从而揭示小说想要表达的善恶主题,引发读者对于抵制诱惑,人性向善的思考。不仅可以加深学者们对刘易斯及《修道士》的理解,也可以为学者们提供研究的新视野,更值得注意的是,《修道士》更多地关注暴力和教会的虚伪与腐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这还可以为以后的学者们能更好的理解十八世纪的英国历史文化渊源提供宝贵素材。
【关键词】:《修道士》 原型批评理论 情节 意象 叙事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Introduction10-14
  • 0.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atthew Lewis and His Novel The Monk10-12
  • 0.2 Literature Review12-13
  • 0.3 Thesis Review13-14
  • Chapter One The Archetypal Criticism14-24
  • 1.1 The Development of Archetypal Criticism14-16
  • 1.1.1 Archetypal Criticism of Frazer and Jung14-16
  • 1.1.2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y of Frye16
  • 1.2 The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y of Frye16-24
  • 1.2.1 Literature shifted from the Myth17-19
  • 1.2.2 The Archetype Meaning Theory of the Myth19-22
  • 1.2.3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Theory of the Myth22-24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shifting from the Myth Present in The Monk24-38
  • 2.1 The Archetypes of the Plots24-32
  • 2.1.1 Ambrosio vs riddle of the Sphinx24-25
  • 2.1.2 Ambrosio’s Devotion and Fall25-28
  • 2.1.3 Forbidden Fruit28-30
  • 2.1.4 The Four Deadly Sins30-32
  • 2.2 The Archetypes of the Characters32-38
  • 2.2.1 Adam & Judas: Ambrosio32-34
  • 2.2.2 Eve vs Matilda34-35
  • 2.2.3 Odysseus vs Raymond35-38
  • Chapter Three The Archetype Meaning Theory of the Myth in The Monk38-54
  • 3.1 Apocalyptic Imagery38-43
  • 3.1.1. The Imagery of the Fire38-40
  • 3.1.2 The Imagery of the Water40-42
  • 3.1.3 The Imagery of the Cross42-43
  • 3.2 Demonic Imagery43-50
  • 3.2.1 The Imagery of Fire43-44
  • 3.2.2 The imagery of the Garden44-48
  • 3.2.3 The Imagery of the Serpent48-50
  • 3.3 Analogical Imagery50-54
  • 3.3.1 Eve and Matilda50-52
  • 3.3.2 Good and Evil52-54
  • Chapter Four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Myth in The Monk54-67
  • 4.1 The“Four Seasons”Narrative Structure54-63
  • 4.1.1 Spring: A Comedy Beginning54-56
  • 4.1.2 Summer: A Romantic Story56-59
  • 4.1.3 Autumn: A Birth of Tragedy59-61
  • 4.1.4 Winter: A Satiric Ending61-63
  • 4.2 U-shaped Narrative Structure in The Monk63-67
  • 4.2.1 U-shaped Narrative Structure63-64
  • 4.2.2 Agnes and Raymond’s Love64-65
  • 4.2.3 Ambrosio’s Destruction65-67
  • Conclusion67-69
  • Notes69-71
  • Bibliography71-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73-75
  • Acknowledgements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凤珍;;现代语境中原型批评理论的再审理[J];电影评介;2009年13期

2 黄冰冰;;原型批评理论分析《道连·葛雷的画像》[J];芒种;2014年04期

3 夏秀;;原型批评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状况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4 韩静;;原型批评理论与美国文学作品的互融[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杨俊光;;原型批评理论的基本内涵与价值评价[J];学理论;2009年30期

6 朱于;王跃洪;;原型批评理论视角下的《追风筝的人》[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7 韩静;冯建文;;加拿大高校人文教育思维之拓展——从原型批评理论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再现和再生说起[J];求索;2008年07期

8 张丹;;论荣格原型批评理论[J];今日科苑;2011年12期

9 赵晓珊,罗帆;一个婴儿的哭泣:从原型批评理论看《百年孤独》[J];益阳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10 赵锐;;荣格原型批评理论与英国文学作品的互融[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骏

本文编号:362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62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8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