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的想象:论纳博科夫文学创作中的越界现象
发布时间:2022-08-02 21:20
越界是渗透在纳博科夫几乎所有文学创作中的独特现象。纳博科夫越界的想象,绝不仅仅局限于地理疆界意义上的跨越,而更多的是表现在多种不同维度和层面上的交叉融合,具体来说分别有此岸与彼岸的越界、时间与空间的越界、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越界、文本空间与记忆空间的越界、俄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越界等等。 在纳博科夫的此岸与彼岸的越界中,纳博科夫将作家的创作与彼岸神秘的力量紧密联系起来,既认为此岸作家的创作受彼岸世界某种精神力量的控制,又认为此岸作家创作与彼岸的神秘力量创造有很大的相通之处,理解纳博科夫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相互交融的思想,是理解纳博科夫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在纳博科夫时间与空间的越界中,除了我们常见的时空的跳跃之外,纳博科夫时空观中特别突出的一点是空间化的时间观。纳博科夫认为时间并不是物理意义的流逝,而是心理意义的反映。当意识停留在某一时刻,时间就幻化成空间的图案。因此,在纳博科夫的小说里,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被共时性的空间叙述结构所代替,线性的时间幻化成空间化的图画。 在纳博科夫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越界中,蝴蝶与象棋这两种学科是影响纳博科夫文学创作重要的因素,它们深深地融合在...
【文章页数】:1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失去、永恒与越界
二、纳博科夫研究状况概述
第一章 此岸与彼岸的越界
第一节 神秘的彼岸世界
第二节 彼岸世界的层级架构
第三节 此岸与彼岸视野下的文学创作
第四节 《费恩姐妹》
第二章 时间与空间的越界:空间化的时间
第一节 静止的图画
第二节 重复的图案
第三章 文学与其它学科的越界
第一节 文学与蝶类学的越界
第二节 象棋谜题与文学中的象棋
第三节 文学与生物学、物理学等其它学科的越界
第四章 现实与记忆的越界:想象彼得堡
第一节 纳博科夫彼得堡想象概述
第二节 创造性记忆与预期性记忆
第三节 彼得堡印象
第四节 彼得堡的外部观照
第五章 俄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越界
第一节 纳博科夫的双语创作
第二节 纳博科夫的自译概述
第三节 《暗室》与《黑暗中的笑声》
第六章 纳博科夫越界的想象的思想凭借
第一节 自由主义的纳博科夫
第二节 意识先决论的纳博科夫
结语
附录 录纳博科夫研究在中国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纳博科夫与白银时代俄国文化精神[J]. 张冰. 外国文学研究. 2005(03)
[2]纳博科夫在中国[J]. 戴晓燕.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5(03)
[3]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J]. 刘佳林.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4]论《普宁》的内在有机结构[J]. 王青松. 外国文学评论. 2004(02)
[5]纳博科夫研究及翻译述评[J]. 刘佳林. 外国文学评论. 2004(02)
[6]“一条复杂的小蛇”——简析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的叙述结构[J]. 张鹤. 当代外国文学. 2004(01)
[7]《洛丽塔》的叙事奥秘[J]. 张薇. 当代外国文学. 2004(01)
[8]独特的文化身份与“独特的彩色纹理”——双语作家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跨文化特征[J]. 周启超. 外国文学评论. 2003(04)
[9]囚禁与抗争——试论纳博科夫的时间观[J]. 黄铁池,赵槟.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10]纳博科夫翻译观的嬗变[J]. 李小均.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2)
本文编号:3669270
【文章页数】:1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失去、永恒与越界
二、纳博科夫研究状况概述
第一章 此岸与彼岸的越界
第一节 神秘的彼岸世界
第二节 彼岸世界的层级架构
第三节 此岸与彼岸视野下的文学创作
第四节 《费恩姐妹》
第二章 时间与空间的越界:空间化的时间
第一节 静止的图画
第二节 重复的图案
第三章 文学与其它学科的越界
第一节 文学与蝶类学的越界
第二节 象棋谜题与文学中的象棋
第三节 文学与生物学、物理学等其它学科的越界
第四章 现实与记忆的越界:想象彼得堡
第一节 纳博科夫彼得堡想象概述
第二节 创造性记忆与预期性记忆
第三节 彼得堡印象
第四节 彼得堡的外部观照
第五章 俄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越界
第一节 纳博科夫的双语创作
第二节 纳博科夫的自译概述
第三节 《暗室》与《黑暗中的笑声》
第六章 纳博科夫越界的想象的思想凭借
第一节 自由主义的纳博科夫
第二节 意识先决论的纳博科夫
结语
附录 录纳博科夫研究在中国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纳博科夫与白银时代俄国文化精神[J]. 张冰. 外国文学研究. 2005(03)
[2]纳博科夫在中国[J]. 戴晓燕.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5(03)
[3]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J]. 刘佳林.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4]论《普宁》的内在有机结构[J]. 王青松. 外国文学评论. 2004(02)
[5]纳博科夫研究及翻译述评[J]. 刘佳林. 外国文学评论. 2004(02)
[6]“一条复杂的小蛇”——简析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的叙述结构[J]. 张鹤. 当代外国文学. 2004(01)
[7]《洛丽塔》的叙事奥秘[J]. 张薇. 当代外国文学. 2004(01)
[8]独特的文化身份与“独特的彩色纹理”——双语作家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跨文化特征[J]. 周启超. 外国文学评论. 2003(04)
[9]囚禁与抗争——试论纳博科夫的时间观[J]. 黄铁池,赵槟.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10]纳博科夫翻译观的嬗变[J]. 李小均.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2)
本文编号:3669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669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