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熙在汉魏六朝乐府研究方面的贡献
本文关键词:王运熙在汉魏六朝乐府研究方面的贡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乐府研究有丰富的传统积累,在20世纪进入现代研究的状态,形成注重实证的学院派与注重价值判断的新文学史家派两种倾向。王运熙对汉魏六朝乐府的研究集中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前期,主要继承学院的传统,同时较多吸收古代的乐府研究成果。其在吴声西曲的文体特点、产生地域、创作者身份以及汉魏乐府制度的研究方面,充分注重文献记载,在实证研究方面有所推进;同时对片面强调民间创作、否认贵族作用的倾向有所纠正;可以视为20世纪上半期学院派乐府研究的殿军人物。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王运熙 乐府研究 学院派 新文学史家派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王运熙先生对汉魏六朝乐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前期。与他后来比较集中研究的唐代文学与文学批评史相比,时间不算长,但成果丰硕,在20世纪的乐府研究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自身的乐府研究,王先生有一些很朴素的自述,来交代他研究乐府的起因及基本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鹏;;汉魏六朝音乐赋命名、分类及范畴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史素昭;;试论唐代碑志对汉魏六朝碑志的发展与超越[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李发;;独辟蹊径 洞察精微——评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丁玲;;汉魏六朝散体赋中“乱”之沿革[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崔宏艳;;汉魏六朝女性作家作品命运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胡大雷;;汉魏六朝时代对小说观赏性质的认识[J];文学评论;1985年01期
7 邱泽奇;汉魏六朝岭南植物“志录”考略[J];中国农史;1986年04期
8 蔡镜浩;;论汉魏六朝词语的节略现象[J];语言研究;1988年02期
9 邱泽奇;;汉魏六朝岭南植物“志录”的历史地位[J];古今农业;1988年02期
10 汪维辉;;汉魏六朝词语杂释[J];语言研究;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雪梅;;汉魏六朝时期道教谪仙案例的考查[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成国;汉魏六朝官吏治巫论析[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陈东升 本报见习记者 王春 本报通讯员 杨夏;疯狂盗掘汉魏六朝古墓25座[N];法制日报;2012年
3 陈允吉;李贺与汉魏六朝乐府[N];光明日报;2003年
4 林大志;延展视野 深化研究[N];光明日报;2005年
5 国家图书馆《文献》季刊常务副主编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廷银;寓广博于精审之中[N];光明日报;2010年
6 萧放;“桑梓”小考[N];光明日报;2000年
7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N];重庆日报;2011年
8 陈尚君;传叙文学:人性真相的叙述[N];文汇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苏州大学;2005年
2 蔡爱芳;汉魏六朝拟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庄新霞;汉魏六朝女性著述考论[D];山东大学;2007年
5 徐可超;汉魏六朝诙谐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华;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王运熙在汉魏六朝乐府研究方面的贡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5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45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