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当代诗人于坚诗歌中的地理空间诗学初探
本文关键词:云南当代诗人于坚诗歌中的地理空间诗学初探
【摘要】:作为中国"第三代诗人"代表的于坚,其诗歌从个人记忆和人文地理空间两个维度,叙述了云南的历史、人文和地理环境,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碎片。本文从文学地理视角分析于坚诗歌中的"地域原乡"书写,说明作家由生存的地域特质以及历史语境中衍生出来的文化立场、具体文化理念和诗学价值。
【作者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关键词】: 文学地理 文化理念 诗学价值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傣族叙事长诗《召树屯》英译及研究”(项目编号:2016ZZX15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诗人于坚被当代中国文坛誉为继“朦胧诗”表意模式之后出现的“第三代诗人”的卓越代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他一直以云南高原地缘、文化和日常生活为题材,追求再现一种素朴、源于本真生命的语言和文化形态。他的诗歌迄今已被译为多国语言,为世界诗坛注入了一种新鲜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知遥;于坚:在大城市的黑夜里[J];名作欣赏;2005年17期
2 田皓;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论于坚的诗[J];求索;2005年07期
3 李润霞;;平谈诗意中的历史追忆——解读于坚诗歌《纯棉的母亲》[J];诗探索;2005年02期
4 洪芳;;还原与超越:于坚诗歌的自然主题[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文宗理;;边地风情的歌者——浅谈于坚的散文创作[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6 陈仲义;;于坚诗歌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傅元峰;;有诗如巫——于坚诗歌片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3期
8 西蒙·帕顿;赵凡;;沉着、坚定、可靠、果断——于坚的《便条集》[J];名作欣赏;2011年10期
9 段凌宇;;于坚的自然书写[J];名作欣赏;2012年29期
10 董琼;;拒绝还是坚守——论于坚诗与隐喻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祖君;;清洁的写作:拒绝隐喻——于坚论[A];广西语言文学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3年
2 唐小林;;最民间的,恰恰是最宗教的——于坚民间诗学的神学背景[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叶红;;安静的激情——于坚近期诗歌的中年写作姿态[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张文刚;;“城市”和“乡村”: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开义;于坚 云南大地滋养的诗人[N];云南日报;2004年
2 安琪;于坚:“我一直是个故乡诗人”[N];经济观察报;2006年
3 胡永刚;于坚的提问[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于坚:我的写作是一种提醒[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1年
5 本报记者;于坚德语版诗集《零档案》在德获“感受世界”最佳奖[N];云南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舒晋瑜;于坚:我要在诗歌中重建日常生活的神性[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南方日报记者 钟琳 实习生 许舒婷;诗歌应与时代深刻联系[N];南方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包忠;到哈佛用家乡土话念诗[N];成都日报;2004年
9 记者 王光明;飞行——一直飞下去[N];深圳商报;2007年
10 杨圭臬;于坚的“散文化写作”[N];中国保险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袅;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发荣;于坚散文体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何江瑞;论于坚持歌的语言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康婧;在诗与“诗”之间[D];黑龙江大学;2015年
5 史渊;于坚的主体性及其散文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6 陈秋娟;于坚“口语化”诗歌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张鑫;于坚诗歌中的感官世界[D];山东大学;2006年
8 崔荣兴;寻找栖居之地[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孙发翔;于坚诗歌论[D];南京大学;2012年
10 赵玲;论于坚诗与诗论中的“日常生活”[D];西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47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64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