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女神》的审美特色
本文关键词:论郭沫若《女神》的审美特色
【摘要】:在宏观文学史的书写中,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常常被认为是"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代表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但就《女神》本身来说,其内部却有着很多与"五四"时代精神不相符的地方,这集中体现在《女神》所构建的审美空间中。郭沫若在《女神》中努力构建一种开放的审美观,并不断地与周围一切(包括自身)对话,以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维度。《女神》的这种审美特色奠定了它在郭沫若创作中的独特地位,而郭沫若的《女神》的创作思路也成为研究郭沫若生平的一个切入点。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女神》 郭沫若 对话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在中国文学史的书写上,长期以来,郭沫若被塑造成一个个性张扬的抒情诗人,“是鲁迅在本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1。郭沫若的诗歌形象似乎代表了鲁迅对于“民族劣根性”反思之外的另一面,即新生的中华民族自我肯定、自我张扬的民族魂。在这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访秋;;《女神》中的“泛神论”思想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04期
2 沈凯雄;;论科学知识对《女神》的影响[J];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3 宋益乔;;“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滓同科!”——论《女神》的哲学倾向[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4 王成果;《女神》研究断想[J];求是学刊;1987年05期
5 彭德玉;《女神》的艺术魅力──情绪节奏[J];文史杂志;1998年04期
6 冯至;;重读《女神》[J];诗刊;1992年11期
7 曹艳红;《女神》新论[J];郭沫若学刊;2001年04期
8 刘悦坦;重识《女神》[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靳明全;康德的“二律背反”现象在《女神》中的体现[J];东岳论丛;2003年03期
10 赫学颖;《女神》思想特色之再认识——以“自我”形象和“科学”精神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至;;重读《女神》[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2 钱晓宇;;新时期三十年《女神》研究回顾[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3 沈光明;;《女神》与太阳崇拜——《女神》研究之一[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4 冯奇;;论《女神》的哲学色彩[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5 陈维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女神》新探[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6 张中良;;论《女神》的民族色彩[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7 ;《女神》汇校本[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8 贾振勇;;我们的《女神》,中国的《女神》[A];“走向世界的郭沫若与郭沫若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9 陈维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女神》新探[A];郭沫若研究(第六辑)[C];1988年
10 李怡;;《女神》与中国“浪漫主义”问题[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宝吉;《女神》开一代诗风[N];吉林日报;2002年
2 ;马恩何时入《女神》[N];人民政协报;2006年
3 杨建民;“马、恩”何时入《女神》[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马榕;三次修改数度再版下的《女神》重生[N];中华读书报;2012年
5 李斌 郭沫若纪念馆;说不尽的《女神》:学界畅言郭沫若新诗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温儒敏;知人论世评郭老[N];中华读书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燕;《女神》诗歌用楙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王雁南;《女神》的诞生[D];山东大学;2013年
3 赵长慧;《女神》与李白诗歌的抒情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22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822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