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民族化思潮的当代反思——以探究民族形式论争的文学史意义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文艺民族化思潮的当代反思——以探究民族形式论争的文学史意义为中心
更多相关文章: 文艺民族化思潮 民族形式论争 民间化 民族化小说 外砾法则 新旧斗争法则 胡风 莫言
【摘要】:民族形式论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文白之争、新旧诗之争、中西文学之争、艺术与科学之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文艺论争。"抗战"爆发后,文学需要承担起动员大众、鼓舞大众的职责,因此,民族形式问题就成了深受关注的重大文艺问题。对于民族形式的强调,既是为了强化民族意识,也是基于战争期间广泛动员大众的需要。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是在论辩双方都对创造民族形式的必要性予以肯定的前提下,围绕着向林冰的"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民间形式"这一观点展开。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民族形式论争作为"抗战"以来文艺民族化思潮的主体,既是"五四"时期新旧中西之争的拓展,也是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深化,不仅关乎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也关乎对"五四"新文艺传统的正确评价,论争中所触及到的文学的源泉、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等问题,具有超越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政治目标的普遍性理论意义。新世纪中国文学领域以莫言为代表的"从西方文学大踏步撤退"的民间化发展方向即是民族形式探索的当代延伸。该文对民族形式论争的背景、要点、理论价值,民族形式创造与旧形式、外来形式以及"五四"新文艺传统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充分肯定了民族形式论争的文学史意义,并以莫言为例,论及民族化小说的当代发展。
【作者单位】: 澳门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文艺民族化思潮 民族形式论争 民间化 民族化小说 外砾法则 新旧斗争法则 胡风 莫言
【分类号】:I206.6
【正文快照】: 民族形式论争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文艺界就新形势下文艺发展方向展开的一次重大论争,它既是晚清以来不绝如缕的“西方化”和“民族化”之争的延续,也是“五四”以来方兴未艾的文艺大众化思潮的延伸和发展。自1940年春开始,这场论争持续了“半年以上的时间”[1],解放区的周扬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冬梧;;文艺民族化琐议[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2 吴慧颖;文艺民族化口号的适用域与局限性[J];求索;1988年04期
3 任范松;文艺民族化:一个普遍规律——重读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谈话》[J];东疆学刊;1992年01期
4 樊德三;重温毛泽东文艺民族化、现代化的思想[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林建煌;毛泽东关于文艺民族化理论的建构[J];福建党史月刊;2003年07期
6 张锦贻;从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谈起——文艺民族化问题漫谈之一[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01期
7 陈荣喜;;坚持走文艺民族化的道路——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的民族特色的理论[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04期
8 饶祖天;;文艺民族化与文艺创新——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民族化理论札记[J];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9 刘文斌;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民族化的思想[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10 任范松;;论文艺民族化心理系统[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任范松;;文艺民族化:一个普遍规律——重读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2 林建煌;;中国气派 中国风格——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吴英俊;;“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关于文艺民族化兼及引进“意识流”手法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论文集[C];1982年
,本文编号:906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906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