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综艺”:电视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
本文关键词:“慢综艺”:电视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 出处:《新闻与写作》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明星真人秀节目的井喷态势愈演愈烈,如何让电视节目在同质化倾向严重的市场中免于落入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俗套,是每个电视人亟待解决的问题。"慢综艺"无疑给一批有价值、有情怀的电视节目提供了一条新的突围之路。本文探讨了体验式真人秀"慢综艺"节目在主旨定位、主题架构、嘉宾筛选、环节设置等方面的元素特征,试图分析对"慢综艺"类电视节目的模式创新。
【作者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委托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大数据集成运用基本规律研究》(2016WT1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222
【正文快照】: “慢综艺”一词是近年来我国电是受众在与日俱增的媒介压力下的目坚持创新、深耕细作的原创成果。视综艺节目着重体现文化品位和知逃逸,对眼花缭乱的“快餐市场”的2016年由实力文化、黑龙江卫视联识内涵的产物。严格来说,“慢综艺”一种排斥性选择。合出品,腾讯视频网络独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澍;电视综艺节目文化定位的“雅”“俗”论[J];声屏世界;2000年06期
2 王澍;做好电视综艺节目导播的几点体会[J];声屏世界;2000年12期
3 宋烨;试谈电视综艺节目的个性化追求[J];当代电视;2000年S3期
4 修海林;电视综艺节目在多元文化中的定位与选择[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赵捷,艺典;谈电视综艺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01期
6 王澍;挑战电视综艺节目[J];声屏世界;2001年09期
7 焦晓军;敢问路在何方——对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思索[J];当代电视;2002年09期
8 李永明,麻剑辉;电视综艺节目的法律保护[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12期
9 袁风华;;质疑电视综艺节目中的“168”[J];中国老区建设;2003年12期
10 焦晓军;电视综艺节目娱乐性的误区[J];东方艺术;2004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史雪颂;;电视综艺节目创新的新趋势——以中国好声音为例[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金祥;电视综艺节目亟需提升文化品位[N];文艺报;2003年
2 徐大文;电视综艺节目急需文化内涵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2年
3 吴学安;电视综艺节目何时走出“跟风”怪圈[N];金融时报;2013年
4 何勇海;电视综艺节目“扎堆”三忧[N];河北日报;2013年
5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张政法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长江学者 胡智锋;电视综艺节目“引进”为何愈演愈烈[N];光明日报;2013年
6 云志;电视综艺节目“守正”也要“出奇”[N];光明日报;2013年
7 驻马店电视台 党威;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N];驻马店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焦雯 实习生 薛帅;电视综艺节目:“拷贝”模式何时休[N];中国文化报;2013年
9 吴学安;电视综艺节目背后的创意缺乏[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4年
10 王志军;对电视综艺节目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林;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在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莉;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中的表演元素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柳静;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琳媛;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三俗”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向梦龙;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6 白海天;电视综艺节目的品质与品牌构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郑骁骁;台湾电视综艺节目“政治秀”的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延华;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品牌塑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慧;电视综艺节目公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张世玉;狂欢理论观照下的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冷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24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324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