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
本文关键词: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 出处:《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学术传播 传播技术 传播秩序 学术期刊 学术国际化
【摘要】:自数网技术介入学术传播至今这20年中,学术传播的业态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纸本学术期刊基本退出了传播,只保留了"发表"的功能;封闭的出版环境被打破,来自境外和其他行业的传播主体正在或已经侵入传统学术期刊的领地;一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竞争已在数网技术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当我们回顾这段鲜活的历史时,不难发现史实远比理论精彩,在封闭或开放的空间里,技术作用的形态和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如今,学术传播正在由简单静态结构向复杂动态结构转变,面对各种力量角逐的开放的国际空间,如果我们因应传统的惯性而总是试图以纸本时代的传统秩序和手段来予以规约,就会越来越力不从心;而当我们试图构建新的传播秩序时,却又发现,学术传播的话语权也已为某些国际学术传媒集团所掌控,它们已成为国际学术传播秩序事实上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因此,只有坚持开放,积极参与,才能赢得国际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必然是学术平台。如何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术传播平台,并进而参与乃至主导国际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Abstract]:In the 20 years since the digital network technology intervened in th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the form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has changed fundamentally: the paper-based academic journals have basically withdrawn from the dissemination and only retained the function of "publishing"; The closed publishing environment has been broken, and the main media from overseas and other industries are or have invaded the territory of tradi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discourse competition has been launched on the basis of digital technology. When we look back at this period of fresh histor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historical facts are far better than the theory, in the closed or open space. The forms and outcomes of the role of technology may be very different. Today, academic communication is shifting from a simple static structure to a complex dynamic one, facing an open international space in which all kinds of forces compete. If we always try to regulate the traditional order and means of the paper age in response to the traditional inertia, we will be more and more powerless; When we try to build a new communication order, we find that the right to speak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has also been controlled by som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media groups. They have become the de facto framers and defend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cation order. Therefore, only by adhering to openness and participating actively can they w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However, the focus of competition must be academic platform. How to use new ideas and new technologies to construct Chines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platform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then participate in and even lead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cation order. It is already an urgent proble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4YJAZH116)
【分类号】:G206
【正文快照】: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如何看待传播技术和媒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已成为学界、特别是传播学界热议的问题之一。英尼斯、麦克卢汉等西方学者深受追捧,当然,在人们对其超凡的洞察力和预见力给予了高度评价的同时,也免不了对“技术决定论”或者“媒介决定论”提出批评。于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哲;;网络文明时代的人类社会形态与秩序构建[J];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04期
2 朱剑;;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兼及学术传播领域媒体融合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3 李存娜;吕聪聪;;中国英文人文社科期刊的国际化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4 宋启凡;;布达佩斯先导计划对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影响[J];今传媒;2015年03期
5 朱剑;;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从“学术乱象”根源问题说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6 李频;;数字时代社科学术期刊改革路径的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7 崔林;;变革动因与背景范式——对互联网与印刷术社会作用与历史影响的比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8 仲伟民;;缘于体制:社科期刊十个被颠倒的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张斌;;我国学术共同体运行的现状、问题与变革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11期
10 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仲伟民;;茶叶改变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中建;罗芳;冯庆;;平遥古城游客特征研究——兼与丽江古城的对比分析[J];河南科学;2017年07期
2 戴湘毅;朱思嘉;宋予佳;张鑫;;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商业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以北锣鼓巷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07期
3 王静;王玉霞;;北京博物馆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4 刘军胜;马耀峰;;目的地旅游供给游客感知评价与行为态度的比较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经济管理;2017年07期
5 李萍;陈田;王甫园;王新歌;;基于文本挖掘的城市旅游社区形象感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7年06期
6 罗意;;桂林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理念研究[J];艺术评鉴;2017年10期
7 赵宁;池进;;基于网络游记攻略的泉州市旅游感知形象[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8 王晶萍;;浅谈强化县级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途径——以靖远县博物馆为例[J];丝绸之路;2017年06期
9 刘庆;刘亚萍;;城市居民低碳旅游认知、意愿与对策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7年01期
10 刘军胜;马耀峰;;入境游客对北京市旅游供给的感知维度及其行为态度差异[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芳;严琳;吴必虎;;城市记忆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宣武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01期
2 汪芳;黄晓辉;俞曦;;旅游地地方感的游客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009年10期
3 刘蕾;;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4 唐凯;;博物馆国内游客特征探究——以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为例[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宁泽群;金珊;;798艺术区作为北京文化旅游吸引物的考察:一个市场自发形成的视角[J];旅游学刊;2008年03期
6 王德刚;于静静;;旅游开发与居民感知态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旅游科学;2007年04期
7 梁吉生;;博物馆的文化选择[J];中国博物馆;2007年02期
8 郭英之;姜静娴;李雷;陈勇;彭兰亚;;旅游发展对中国旅游成熟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感知研究[J];旅游科学;2007年02期
9 谭颖;;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戴昕;陆林;杨兴柱;王娟;;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晓玲;;大学图书馆在学术传播中的角色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3年04期
2 陈燕 ,黄鹏;社科“名刊、名栏”的学术传播生态分析[J];编辑之友;2005年03期
3 陶范;;学术传播体在读者与作者互动中的责任[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罗思嘉 ,叶普照;引用文献分析与学术传播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黄凯文;;网络环境下学术传播的变迁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7年02期
6 宁晓青;;网络时代大学出版社保持学术传播主导地位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肖建新;;论学术编辑的学术传播能力[J];中国出版;2009年Z3期
8 烟玉明;;学术传播论(上)——系列研究报告之一:学术传播基本理论[J];医学视听教育;1996年02期
9 黄凯文,刘芳;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资源的公开与共享——试析网络学术传播的“公开获取运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年05期
10 龙迪勇;学术传播与时空偏向——兼析全球文化语境下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和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谭学纯;学术传播和话语权[N];光明日报;2006年
2 刘敏;电视构建学术传播全新生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记者 张凤娜;加强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占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传播制高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本文编号:1390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390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