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信表情符号的意义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1;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梅;何明升;;网络集体行动的意义建构——基于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分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2 王铭玉;于鑫;;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继承与批判[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03期
3 谭文芳;;网络表情符号的影响力分析[J];求索;2011年10期
4 张培成;;电视新闻话语的零度解码与深度解码[J];新闻爱好者;2009年24期
5 滕雪梅;华乐功;;网络表情符号初探——以当代青少年网络文化为基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范敬群;;网络话语意义的生产与传播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任敏;;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类型及其互动逻辑——试谈“差序格局”模型的扩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肖伟胜;;作为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网络语言[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9 李曦珍;;电视即符号——西方“电视镜像”符号批判理论探要[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10 覃晓燕;;后现代语境下的恶搞文化特征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春阳;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邝野;网络互动语境下表情包的视觉符号与情感建构分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年
2 王玉;网络表情符号及其建构的文化认同现象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郝芙慧;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微信表情符号的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6年
4 潘广芝;熟人社会的隐喻与延伸[D];辽宁大学;2015年
5 鲍彬彬;斯图亚特·霍尔文化传播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吕鸽;英格尔哈特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旭佳;苏珊·朗格艺术幻象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8 赵瑾;斯图亚特·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9 支萌;突发事件情景“切片”与组织意义建构过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李冰清;网络时代的缺场交往与社会认同[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89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589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