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网络互动对腾讯公益平台传播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00:31
【摘要】:互联网使公益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全民公益”、“理性公益”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十年来,腾讯公益平台从零开始到目前成为互联网公益行业的领军者,形成了集项目查看、捐赠、善款反馈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体验平台。腾讯公益平台的出现促使公益捐赠方式实现去中心化,并通过熟人社交网络中的网民互动,将公益信息的影响力呈倍数放大。腾讯公益平台正在形成一个包含平台自身、捐赠人、公益机构、企业、受捐者为一体的生态公益圈。由于互联网媒介的发展,腾讯公益平台开始呈现出草根化、年轻化、常态化的特征,以微信、手Q等社交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互动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到很好的体现。网络互动与腾讯公益平台完美结合衍生出互联网公益独有的公益形式,其中互联网公益+游戏、互联网公益+支付、互联网公益+志愿者和互联网公益+运动等呈现形式最具腾讯公益平台特色,具有研究价值,可以实行模式化推广。从这些呈现形式上可以看出,腾讯公益正在迈向“行为公益”的阶段,在过程中需要平台进行充分的改造与创新,网络互动就是其创新的着眼点和命脉所在。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是窥探腾讯公益平台这种新兴的互联网公益背后存在的互动机制与运行模式的一个切入点。互联网背景下所特有的网络互动在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对腾讯公益平台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探究网络互动对腾讯公益平台的影响,首先平台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地位,适应身份转换,充分做好“资讯提供者”的工作,另外还要充分调动网民的自主性与能动性,重视“用户为王”的理念。网络互动对网民自身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网络互动可以降低人与人之间的“警觉性”,获得一份难得的信任,人们将更加主动地为实现“人人公益”的目标做出努力,并开始在公益“镜中我”中关照自身。人们的自然属性被同情心所唤醒,公益便成为良知善行的起源,社会的价值观正在悄无声息的被重塑,这也正是腾讯公益平台的威力所在,如柔风细雨般渗透于身体,流淌于血脉。网络互动成就了腾讯公益平台的发展,并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网络互动是公益事业的指路明灯。同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腾讯公益平台虽然借助网络互动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公益借助互联网的发展时间较短,技术和理念不配套,“行为公益”还仅仅停留在理念阶段,技术壁垒并未打破,在利用网络互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腾讯公益平台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互动仪式链”,使网民产生共享的情感,增强公益的互动粘性,从而形成固定的互动仪式链模式。当下我们正经受着娱乐至死、玩物丧志等情感的诱惑与考验,手机的普及将网民“报复性娱乐”的心理需求不断放大,网民沉浸在娱乐的漩涡中无法自拔。腾讯公益等互联网公益平台的出现让人们开始回归理性思考,反观自己存在的价值,避免让娱乐去奴役思想。“寓教于乐”是腾讯公益平台所采取的主要手段,但切忌将公益过分娱乐化,坚守住专业、严肃的底线,否则就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公益终会沦为娱乐的“附属品”。科技在缔造丰富物质的道路上从未停止,但物质的富足已经不再是人们的终极追求,互联网技术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要真正内化成一种生活,一种精神追求,互联网公益就是最好的见证。科技向善,人心向暖,这也是文化强国的重要体现。
【图文】:

公益,平台,来源,图片


2018 年 4 月腾讯公益平台首次给公益项目加入“冷静器”(图4-2),努力让数亿用户的每一份善念都能发于真心、成于理性、恒于透明,这种做公益的态度和对公益内涵的独到理解是其他公益平台可望而不可即的。腾讯公益平台推出的“冷静器”功能,让网民在捐赠之前能够加入理性的思考,在长远层面上考虑是符合公益持续发展规律的。成熟的公益募捐可以在“动之以情”的层面上出发,但是要尽可能在公益募集的逻辑中,植入更多理性、换位思考、对价交换。比如,你特别想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找到“家乡公益”,由于地域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的缘故,,在进行捐款的过程中,会掺杂太多的感性思维,忽视了项目的可执行性,结果导致对平台的信任度下降。但是,自从腾讯公益平台加入“冷静器”之后,虽然在短时间内公益的捐赠率下降,从长远来看,网民的公益辨别意识和理性公益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图 4-2 腾讯公益平台“冷静器”(图片来源:腾讯公益平台)正是得益于腾讯公益平台的“理性公益”概念的植入,公益慈善事业才得以汇聚海量的捐助者,演绎出足够多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玉苗;;从传统慈善到现代公益[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2 袁同成;沈宫阁;;新媒体与“善治”的可能——基于中外网络慈善监管的比较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3 王守杰;;论慈善事业从传统恩赐向现代公益的转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范晓屏;马庆国;;基于虚拟社区的网络互动对网络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王炎龙;李京丽;刘晶;;公益传播四维框架的构建和阐释[J];新闻界;2009年04期

6 屈勇;;电子网络空间中人际互动的本质:角色与去角色[J];社会心理科学;2009年01期

7 赵晴;;试论网络公益参与[J];青年探索;2009年01期

8 方建移;葛进平;章洁;;缺陷范式抑或通用范式——准社会交往研究述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03期

9 马晓荔,张健康;公益传播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传播;2005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田远佑;;实现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有效对接[N];金融时报;2019年

2 李洁琼;;“大慈善”的观念更适应现代慈善特点[N];中华工商时报;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以;网络直播互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

2 万晨风;基于网络社群媒体的公益传播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年

3 孙屹山;新媒体时代:网络互动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4 杨艳芳;“互联网+”背景下的公益事业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5 宋硕玉;网络互动直播平台的受众心理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7年

6 彭延荣;网络互动性对新闻语体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苏振东;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传播模式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1年

8 王心;网络公益慈善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王颖;我国网络媒介中的公益传播现象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珂;媒介的互动传播方式与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00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00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f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