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电视场对学术场的介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00:43
【摘要】:20世纪末的最后几年,知识分子介入电视的现象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21世纪之初,随着《百家讲坛》栏目造星运动的成功,关于知识分子与电视关系的探讨在学界也便如火如荼地展开,由此,“电视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个新类型正式进入大众及学者的视野,支持者及反对者各自有之。 本研究以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以华中科技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两所省、部级高校、湖北电视台所有频道,以及曾经红火一时的《百家讲坛》栏目为研究基点,在布尔迪厄“电视场”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术场”的概念,认为这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域,本有着各自的不同的场域特征、行为惯习,以及资本形式。然而在大众文化时代,电视场却在不断向学术场的靠近、介越,这种碰撞使学术场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原本安于学术研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走上电视。这些知识分子之所以愿意与电视“合谋”,目的在于用学术资本换取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这些是其在学术场域内难以获得的。电视场对学术场的介越,使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传统人格发生部分改变,促使其社会角色的分流,并改变了知识分子获取象征资本的渠道。电视场介越学术场的路径主要包括:对场内不自主知识分子的寻找、对学术资本的借用、对“符号暴力”的巧妙使用、对电视学者的明星化打造等。电视场的介越行为主要体现在对学术场的总体影响和对学者的个人影响两个方面,就对学术场而言,它部分改变学术场内原有的评价标准、内部秩序和惯习学术语态;就对学者个人而言,它使部分学者转变原来的理论思维模式而成为“快思手”,使他们按“固定的思维”迎合受众,从而丧失了学者最宝贵的自主性。就这种介越行为的本质是:学术文化与时尚传媒的联姻、电视的商业逻辑与学术的文化逻辑的博弈,以及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妥协。 经过以上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在大众文化时代,部分知识分子走上电视是时代所趋,这也符合布尔迪厄本人对知识分子与电视关系的思考。知识分子可以以文化普及型角色、专业服务型角色、理性批判型角色进行其电视化生存,当然,这需要有社会的理解以及相关制度的支持。本研究为学界探讨如何在传媒时代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2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翠静;;从学术明星现象看大众文化的回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孙丽萍;;聚焦2006“新明星学者”现象[J];北京纪事(纪实文摘);2007年02期

3 章芝羚;;学术明星:文化传播与大众传媒对接的产物[J];今传媒;2007年12期

4 陶东风;;知识分子与文化资本——读布迪厄《反思与实践——反思社会学引论》[J];博览群书;1998年12期

5 柯婧;;学术明星与文化快餐风潮下的符号暴力[J];才智;2008年20期

6 陈文艳;;从“易中天现象”解读《百家讲坛》的成功[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年01期

7 刘玉清;精英文化借传媒走向大众[J];传媒;2002年10期

8 赵允芳;;做电视科教节目的王牌——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J];传媒观察;2006年11期

9 胡畔;;解析电视知识分子现象[J];传媒观察;2007年11期

10 郭五林;教授走进电视直播间的学理思考[J];当代传播;2003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黄振伟;[N];财经时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姜小玲;[N];解放日报;2006年

3 肖复兴;[N];文汇报;2006年

4 记者  陈香 陈洁;[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珊;知识分子的传媒化生存[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冯洁;电视媒介中的知识分子话语意义探寻[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3 李仲庆;大众传媒语境下的于丹热解读[D];吉林大学;2007年

4 琚若圩;我国公共电视的定位游离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5 林嘉维;从讲坛类栏目看学者的电视生存[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温波;大众传媒时代知识分子与媒体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刘钫;中国电视知识分子发展现状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宋仪凯;《百家讲坛》成功策略探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张君;《百家讲坛》栏目特色解读及借鉴意义[D];广西大学;2008年

10 张焱生;机械复制与知识分子身份转型[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00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00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6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