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微媒体对社会发展负面影响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化解微媒体对社会发展负面影响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共分为五章,以研究化解微媒体对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剖析微媒体对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及产生原因,揭示微媒体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深层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化解为媒体对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对策。1.第一章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2.第二章概述微媒体的相关理论,包括其出现背景、定义、构成要素和自身特点,并将微媒体与其他传统媒体作出区分。3.第三章阐述微媒体对社会发展负面影响的表现。伴随微媒体在社会生活全面而深入地运用,微媒体给人类带来进步和解放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表现为庸俗传统文化、阻碍决策落实、威胁隐私安全和危害主流思想。4.第四章对微媒体对社会发展负面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造微媒体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文化层面,是由微媒体文化生产的商业性、微媒体文化疏导的粗放性、微媒体文化选择的浮躁性、传统文化自身的封闭性造成;在决策落实层面,是由贪腐丑闻持续发酵、政府自身自律不严、利益分配比重失衡、政策理解过程出现偏差、敏感问题应对不良造成;在隐私安全层面,是由移动设备自身安全系数不够、相关法规制定和执法力度不足造成;在主流思想层面,是由主流思想未能彻底践行、拜金主义仍然大有市场、当前社会制度损害部分阶级利益造成;5.第五章提出化解微媒体对社会发展负面影响的对策,微媒体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局部和暂时的问题,是一个可以通过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引导微媒体文化创新;提高微媒体用户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素养;加快微媒体相关技术发展,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人们的微媒体生存之中来逐步扬弃的问题。
【关键词】:微媒体 社会发展 负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1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10-12
- 1.1.1 选题背景10-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3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3-14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研究方法14
- 1.4 论文创新点14-15
- 2 微媒体相关理论15-26
- 2.1 微媒体的出现背景15
- 2.2 微媒体的定义15-16
- 2.3 传统媒体及其特点16-17
- 2.3.1 第一媒体——报刊书籍16
- 2.3.2 第二媒体——广播16
- 2.3.3 第三媒体——电视16-17
- 2.3.4 第四媒体——互联网17
- 2.4 微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17-19
- 2.4.1 微媒体与报刊书籍的区别17-18
- 2.4.2 微媒体与广播的区别18
- 2.4.3 微媒体与电视的区别18-19
- 2.4.4 互联网媒体与微媒体的区别19
- 2.5 微媒体的构成要素19-23
- 2.5.1 技术、硬件层面20
- 2.5.2 类型、环境层面20-23
- 2.6 微媒体的特征23-26
- 2.6.1 移动终端的便携性23
- 2.6.2 信息传播的时效性23
- 2.6.3 准入门槛的亲民性23
- 2.6.4 信息处理的隐秘性23-24
- 2.6.5 信息场域的复合性24
- 2.6.6 实际操作的友善性24
- 2.6.7 与生俱来的整合性24-26
- 3 微媒体与社会发展26-29
- 3.1 微媒体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26-29
- 3.1.1 庸俗传统文化26
- 3.1.2 阻碍决策落实26-27
- 3.1.3 威胁隐私安全27
- 3.1.4 危害主流思想27-29
- 4 微媒体对社会发展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29-33
- 4.1 微媒体文化生产的商业性、微媒体文化疏导的粗放性、微媒体文化选择的浮躁性、传统文化自身的封闭性——微媒体庸俗传统文化原因分析29
- 4.2 微媒体发酵社会丑闻、放大财富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微媒体阻碍政府决策落实原因分析29-31
- 4.3 微媒体设备自身安全系数不够、相关法规制定和执法力度不足——微媒体威胁隐私安全原因分析31
- 4.4 主流思想未能占领微媒体平台、拜金主义在微媒体上大有市场、不法分子借助微媒体平台传播有害信息——微媒体危害主流思想原因分析31-33
- 5 化解微媒体对社会发展负面作用的对策33-39
- 5.1 以马克思主义媒体观引领微媒体发展正确方向33-35
- 5.1.1 微媒体发布信息时应该尊重事实33-34
- 5.1.2 微媒体信息内容应客观理性34-35
- 5.1.3 微媒体应成为真正的由人民掌握的媒体35
- 5.2 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引领微媒体文化创新35-36
- 5.3 加快微媒体相关技术发展、提高微媒体用户安全意识、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36-37
- 5.4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人们的微媒体生存之中37-39
-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1
- 致谢41-42
- 作者简历42
- 在读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代表性成果42-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雪莲;;微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09期
2 折江虹;;从微博与微信的异同看社交微媒体走向[J];新闻世界;2014年07期
3 张晓丹;;中国的微媒体浪潮和当前思想工作引导关系研究[J];中国报业;2012年16期
4 李伟波;;微媒体视域下的儒家“慎独”思想[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5 郑玲玲;;浅谈微媒体对大众社会生活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3年36期
6 吕敏;;微媒体时代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07期
7 陈德芳;;微媒体与图书馆定向的个性化服务[J];甘肃科技纵横;2014年05期
8 陈永松;;微媒体在移动广播中的应用路径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07期
9 李璐;;“微媒体时代”的舆情危机与应对策略[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10 吴凯丽;;微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4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福建省大田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张勇民;活用微媒体,传递反腐“好声音”[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年
2 ;“微媒体”时代文学的命运与前景[N];文学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季晓莉;微博人生[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卢臣;企业微媒体内容维护及运营策略[D];浙江传媒学院;2016年
2 雷江凤;“微时代”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3 荀一成;化解微媒体对社会发展负面影响对策研究[D];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016年
4 孙园园;网络“微媒体”交互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化解微媒体对社会发展负面影响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7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420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