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霍尔的文化身份观解读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中罗斯的颠覆性书写

发布时间:2017-10-14 00:19

  本文关键词:从霍尔的文化身份观解读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中罗斯的颠覆性书写


  更多相关文章: 菲利普·罗斯 颠覆性书写 文化身份 小说集《再见 哥伦布》


【摘要】:菲利普·罗斯是最著名的当代美国作家之一,是继马拉默德、辛格和贝娄之后的又一位美国犹太文学巨擘。自1959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一举成名以来,罗斯已在创作领域耕耘逾六十载。许多广受欢迎的作品使罗斯在美国文坛占据着颇为重要的地位。在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中,罗斯用颠覆性书写的形式从各个方面刻画了犹太人对传统文化的反叛,来嘲讽犹太文化中迁腐黑暗的因素。本文以罗斯的成名作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为例,将罗斯对小说中人物的颠覆性书写加以分析,并探讨罗斯颠覆性书写的原因。论文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再见,哥伦布》的内容和国内外学者对罗斯作品的研究。第二章介绍了霍尔族裔散居理论中的文化身份概念,并讨论了“同一性”与“差异性”为散居族裔带来的身份困惑。同时分析了霍尔动态的文化身份观在文学中的应用,既解决“我们如何被重现”和“我们怎样重现我们自己”的问题。第三章分析了罗斯颠覆性书写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罗斯通过展现人物对传统犹太性的反叛,描绘了传统犹太文化与异质生活之间的碰撞,表现出罗斯对于犹太民族身份的思考。第四章从作者经历的影响,犹太民族的内在特性,外族的压迫与歧视和提升犹太身份的探索这四个方面来探究罗斯进行颠覆性书写原因。罗斯力图用颠覆性书写的方式重现犹太人的真实形象,同时也表达了罗斯增强犹太人自我意识的强烈愿望。但罗斯笔下的人物通常对犹太传统呈现出较为偏激的反叛,因此,他们并不能完全看成是美国犹太移民的代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罗斯作品中的一些局限性。通过对《再见,哥伦布》的分析,可以看出罗斯以颠覆性书写为创作手段,努力去除犹太精神中的隐忍,希望使犹太民族不再遭受外族的迫害和歧视。尽管罗斯的创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再见,哥伦布》是罗斯于创作初期,在族裔散居语境中对自身和本民族的“文化身份”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文学表征。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颠覆性书写 文化身份 小说集《再见 哥伦布》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Introduction8-13
  • 1.1 A Brief Intrpduction to Philip Roth8-9
  • 1.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llection Goodbye,Columbus9-10
  • 1.3 Literature Review10-13
  • 2 Hall's Cultural Identity Concept13-18
  • 2.1 The "Oneness" in Cultural Identity13-15
  • 2.2 The "Difference" in Cultural Identity15-16
  • 2.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to Literature16-18
  • 3 The Subversive Writing to Jewish Characters18-34
  • 3.1 The Rebellion to the Traditional Jewish National Qualities18-27
  • 3.1.1 The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Jewish Religion Concepts18-22
  • 3.1.2 The Betrayal to the Traditional Jewish Marriage and Family Concepts22-25
  • 3.1.3 The Subversion to the Traditional Jewish Female Status25-27
  • 3.2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Rebellion27-34
  • 3.2.1 The Complete Rebellion to the Jewish Cultural Identity28-30
  • 3.2.2 The Partial Rebellion to the Jewish Cultural Identity30-34
  • 4 The Causes of the Subversive Writing34-48
  • 4.1 The Influence of the Writer's Experiences34-35
  • 4.2 The Intrinsic Defects of Jewry35-39
  • 4.2.1 Strict Religious Repression on Human Nature36-37
  • 4.2.2 Jewry National Qualities of Exclusion37
  • 4.2.3 Jewry Discrimination against Female37-39
  • 4.3 The External Pressure from the Gentile World39-42
  • 4.3.1 The External Pessure in History39-41
  • 4.3.2 The External Pressure in Mind41-42
  • 4.4 The Exploration to Enhance Jewish Identity42-48
  • 4.4.1 To Display the Real Images of American Jews43-45
  • 4.4.2 To Arouse the Jews' Self-consciousness45-48
  • Conclusion48-50
  • Notes50-52
  • Bibliography52-54
  • The Published Paper54-55
  • Acknowledgements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乔国强;;一部寓言犹太民族历史的启示录——论马拉默德的长篇小说《上帝的恩赐》[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2期

2 童明;;飞散的文化和文学[J];外国文学;2007年01期

3 杨博文;;《再见,哥伦布》中身份的困惑与探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乔国强;试谈美国犹太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刘洪一;“父与子”:文化母题与文学主题——论美国犹太文学的一种主题模式[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3期



本文编号:10279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279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8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