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伍尔夫小说艺术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精神气质探源

发布时间:2017-10-15 03:29

  本文关键词:伍尔夫小说艺术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精神气质探源


  更多相关文章: 弗吉尼亚·伍尔夫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 美的形式 艺术创新


【摘要】: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文学开创者。伍尔夫文艺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作家独特的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和强烈的女权意识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与时代精神不无关系,但更直接的影响,则来自于以她为核心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伍尔夫的文学创作活动也就相应地体现出鲜明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精神气质,即对美的形式的不懈追求和艺术手法上的实验创新。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 美的形式 艺术创新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一生著述甚丰,除了《达洛卫夫人》(Mrs.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读者耳熟能详的小说作品,伍尔夫还留下来6卷本日记、6卷书信和杂文集。伍尔夫的创作技巧是令人注目的。学界普遍关注到其文学创作与英国现实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郝琳;;伍尔夫之“唯美主义”研究[J];外国文学;2006年06期

2 张道坤;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与现实主义传统[J];兰州学刊;2005年05期

3 唐岫敏;;穆尔伦理学与“新传记”[J];外语研究;2005年06期

4 许丽莹;;“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技巧在伍尔夫短篇小说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永芳;;重访“内心独白” 体验伍尔夫的无奈[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2 赵国玲;;浅议现代企业VI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感染力[J];大家;2010年16期

3 林莉;;《霍默和兰利》的新传记叙事策略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2期

4 孙熠;;透视学教学探索[J];大舞台;2012年03期

5 蒋丹;;形式的美——试论罗杰·弗莱形式主义美术批评[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0期

6 韩俊;;论油画笔触形式特点的演变[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年02期

7 李柏英;;后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理性主义思考[J];包装世界;2013年04期

8 张玲;欢欢;;形式背后——几何形公共艺术的文化解析[J];公共艺术;2013年06期

9 罗进;;浅析绘画艺术中的感性情感与理性情感[J];大众文艺;2015年01期

10 王磊;;伍尔夫短篇小说《邱园记事》的对绘画技巧的借鉴[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亚民;罗杰·弗莱形式—文化的艺术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王春辰;夏皮罗中世纪美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3 韩子仲;视象与图像[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4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何桂彦;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6 段运冬;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申欣欣;美术背景·艺术理念·诗歌创作[D];复旦大学;2010年

8 林存真;汉字字体识别与公共空间应用性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9 肖海鸥;批评家的作为:罗杰·弗莱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10 俞晓霞;精神契合与文化对话[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鹏;关于设计中如何进行主动视觉思维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蒙士斋;现代园林塑石假山设计理论探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周丽平;伍尔夫小说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岗;画面形式语言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燕;西方现代主义绘画造型的简化处理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刘洪杰;基于视觉语言的元青花盘内纹饰结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8 陶铮;论罗莎琳·克劳斯结构主义时期的艺术批评[D];浙江大学;2011年

9 徐焱;对西方艺术理论中“艺术作为形式”的再认识[D];山东大学;2011年

10 胡捷;室内空间形态视知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卢敏,朱伊革;意识流文学背后的现实主义精神[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蒋虹;“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试比较乔伊斯的《死者》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李儒寿;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剑桥学术传统[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玉蔚;爱的选择——解读伍尔夫的小说《黑夜与白天》[J];名作欣赏;2003年08期

2 盛宁;关于伍尔夫的“1910年的12月”[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3 马小丰;伍尔夫小说的背景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张薇;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兰守亭;论伍尔夫小说中的悲观意识[J];天中学刊;2003年06期

6 武跃速;伍尔夫小说中的生命意义诉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苟丽梅;解读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思想蕴含[J];社科纵横;2004年04期

8 程爽,孙冬;试析生活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写作的影响[J];学海;2004年04期

9 李晓文;;再论伍尔夫的妇女写作观[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袁素华;;论伍尔夫的“重要瞬间说”[J];当代文坛;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吕雪梅;;解话中画,理文中纹 解读伍尔夫《海浪》中的立体主义叙事实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陈静;;挖掘人物背后的隧洞——评弗·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意识流技巧[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武炳新;流动着的伍尔夫[N];中国邮政报;2002年

2 杨莉馨;贝尔绘画艺术对伍尔夫小说的影响[N];文艺报;2012年

3 刘鹏凯;充满诗意的写作[N];海南日报;2004年

4 阎立 孔德琴(作者单位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从《简·爱》到伍尔夫[N];光明日报;2004年

5 张慧仁;西方的另一种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刘乃银;新发现的伍尔夫笔记与英国批评界[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陆建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我理解的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孔亚雷;我们的奋斗[N];文艺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2 吕洪灵;情感与理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D];河南大学;2002年

4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平;伍尔夫小说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爱琳;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理论及创作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燕;论伍尔夫在《海浪》中的生态意识[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慧;从赛普蒂默斯解析弗吉尼亚·伍尔夫[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杜扬晨;伍尔夫在《远航》中矛盾的帝国主义情结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蔡玮;失落中的探寻与怀疑[D];浙江大学;2010年

7 赵茜;伍尔夫小说的象征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亭亭;弗吉尼亚·伍尔夫新论[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成凤;寻求和谐[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许春芳;疯狂及其隐喻[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34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34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0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