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戏仿理论
本文关键词:论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戏仿理论
更多相关文章: 俄国形式主义 戏仿 什克洛夫斯基 托马舍夫斯基 蒂尼亚诺夫
【摘要】:在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理论家中,什克洛夫斯基、托马舍夫斯基和蒂尼亚诺夫分别对"戏仿"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各自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观点。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戏仿是一种"暴露"他人手法的"陌生化"手法,并能从陈旧的或死亡的形式中创造出新艺术形式;托马舍夫斯基在戏仿的基本观点上呼应、发展和完善了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蒂尼亚诺夫则提出了戏仿的"双重层面"的观点。这三位理论家的戏仿观存在着相互呼应、启发和影响的关系。俄国形式主义者的戏仿理论尽管存在缺陷,但仍然独树一帜,并对20世纪戏仿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文艺学院;
【关键词】: 俄国形式主义 戏仿 什克洛夫斯基 托马舍夫斯基 蒂尼亚诺夫
【基金】:安徽省高校2014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154) 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度科研重点项目(ACKY1516ZDB)
【分类号】:I512.06
【正文快照】: 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流派之一,对整个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佛克马和易布思就指出:“欧洲各种新流派的文学理论中,几乎每个流派都从这一‘形式主义’传统中得到启示,都在强调俄国形式主义中的不同趋向,并竭力把自己对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潘德荣;回顾与反思:关于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邵萍萍;廖小云;;浅析《化身博士》的叙事技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刘明明;;书信体小说的独特叙事魅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苏维娜;;陌生化的审美之维——读《致羞涩的情人》管窥陌生化的艺术魅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陆美娟;彭文娟;;《金锁记》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8 章晓宇;;论米兰·昆德拉小说《慢》的叙事技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马雷;;魔幻的时态建构——浅析《百年孤独》中的时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谷鑫鑫;;谈“三角”叙述交流结构中体现的女性叙述的自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高永亮;;社会转型期的网络媒介叙事:情绪宣泄与利益诉求的表达[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肖显惠;传媒视阈下的“大陆新武侠”[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小军;萨特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之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淑玲;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7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岩;弗洛伊德式分析《宠儿》中的塞丝[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晓红;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叙事技巧[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任晓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宪光;;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变革的意义[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胡玄;;试论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发展[J];大舞台;2011年11期
3 程正民;;历史地看待俄国形式主义[J];俄罗斯文艺;2013年01期
4 张洪立;;简析俄国形式主义中的形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08期
5 李思孝;俄国形式主义简论[J];求是学刊;1992年03期
6 崔凤琦;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逻辑起点的一种理解[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7 高燕;文学史:形式、体系与功能——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演进观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8 董晓;超越形式主义的“文学性”——试析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J];国外文学;2000年02期
9 宋建峰;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03期
10 董希文;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文学观[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娟;论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占婷;俄国形式主义与翻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丁莉;论俄国形式主义的经典范畴陌生化与自动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4 郝敏;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5 汪宁漪;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6 魏向阳;俄国形式主义暨陌生化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盖橙程;陌生化理论新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胜利;“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4年
9 郑海婷;大形式:形式—手法—功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文慧;陌生化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36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36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