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求索

发布时间:2017-10-16 10:31

  本文关键词:论《月亮和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求索


  更多相关文章: 精神求索 《月亮和六便士》 思特里克兰德 自我主义


【摘要】: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塑造了一个交织热忱与冷漠、充满巨大人格张力的天才艺术家——思特里克兰德。他本是伦敦一证券经纪人,家庭美满、生活优渥,过着万千俗子向往的中产生活,某天却突然出走献身绘画,甘受嘲讽、贫苦和疾病折磨,好歹在塔希提找到了灵魂归宿,终老异域。本文以对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求索探究为主线,对毛姆提出的问题,如精神求索者的内涵、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等进行思考,兼及探讨毛姆所给出路的可能性。 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求索呈现出一种在西方文学史上带有普遍性的轨迹:超越世俗——拣尽寒枝——收获归宿。本文将从此三部分探究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求索之路。 第一章探讨起点。关注思特里克兰德出走的动力、反抗的姿态及莫名的期待。第一节探讨思特里克兰德精神求索的动力,乃是一股难以言状的“力”,分析其激变的形式,并探析这股“力”的实质。第二节揭示画家的出走本质上体现的是世俗秩序同精神追求之间的冲突,当精神求索者们审视人生之枷锁时,必然生出反抗的渴望。第三节指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似乎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且探寻的魅力恰恰在于投放本身,而非落矢之地。 第二章探讨在路上。揭示精神求索之路上一组深刻的对立,即对现实透彻的清醒并追寻道路上激越的癫狂。从所谓“爱情”“道德”和“理性”三个范畴进行考察。第一节探讨“两种爱情”。第二节探讨道德问题,指出不应用世俗现实规则去框定精神性行为。第三节指出世俗道德秩序是理性原则的某种呈现,它遮蔽了精神存在,致使灵魂无处栖居。 第三章探讨归宿。本章并非探究归宿本身,而是思考“塔希提”背后的价值立场与艺术倾向。第一节探究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点明毛姆的浪漫主义假托。第二、三节辨析理想的归宿是否存在,,探究一种更为诚实的艺术理想。
【关键词】:精神求索 《月亮和六便士》 思特里克兰德 自我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11
  • 第一章 起点11-21
  • 第一节 求索的动力11-14
  • 一、 “力”的驱使11-12
  • 二、 “力”的激变12-13
  • 三、 “力”的实质13-14
  • 第二节 醒目的姿态14-18
  • 一、 枷锁的禁锢14-16
  • 二、 逃离的愿望16-18
  • 第三节 莫名的期待18-21
  • 一、 期待何物18-19
  • 二、 投掷本身19-21
  • 第二章 在路上21-31
  • 第一节 思特里克兰德和女人们21-24
  • 一、 从爱中解脱21-23
  • 二、 未必是爱情之果,可能是艺术之花23-24
  • 第二节 第二道德24-28
  • 一、 两种道德25-26
  • 二、 所谓良心26-28
  • 第三节 理性与秩序28-31
  • 一、 理性的遮蔽28-29
  • 二、 在理性之外29-31
  • 第三章 归宿31-40
  • 第一节 艺术与生活间的敌意31-34
  • 一、 不可调和的矛盾31-32
  • 二、 毛姆的浪漫主义假托32-34
  • 第二节 远方情结34-37
  • 一、 总要被救赎34-35
  • 二、 远方是天堂35-37
  • 第三节 带着裂痕生活37-40
  • 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4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4-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童银银;跨文化的吸引——论毛姆小说中的东方文化[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1期

2 鲁苓;追寻自我的旅程──读《月亮和六便士》[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晴;从毛姆的小说创作看画家高更对其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42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42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b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