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空间批评视域下的《缅甸岁月》

发布时间:2017-10-18 07:40

  本文关键词:空间批评视域下的《缅甸岁月》


  更多相关文章: 《缅甸岁月》 空间理论 殖民体制 腐朽 衰落


【摘要】:乔治·奥威尔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短暂的一生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他的作品大都蕴含着独特的政治见解与深厚的人文关怀。《缅甸岁月》是奥威尔的第一部小说,以其在缅甸担任殖民地警察时的经历创作而成。该小说发表后,评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了解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列菲伏尔、福柯等评论家的理论,从空间视角深入探讨小说的殖民主义主题。本论文共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作者乔治·奥威尔的生平及其创作《缅甸岁月》的初衷和背景,然后综述了该小说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最后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第二章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物理空间展现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却身处不同世界的事实。俱乐部的无东方人准则造就了白人世界的神圣与无法企及。集市与森林都不似俱乐部那般与世隔绝,频繁的交流也似乎为两个世界的融合提供了契机。然而,无孔不入的西方观念与准则强势来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愿景破灭。第三章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空间探析东西方种族之间的对立与分化。白人老爷们依托帝国的强大军事力量和殖民统治,牢牢占据了缅甸社会的绝对上层,他们是种族“空间表征”构想者,按照自己的理解与认知构想东方民族;同时,随着民族运动的兴起和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处于社会底层的东方人已不甘心于忍气吞声,他们试图挑战白人的权威,以期获得应有的公平与正义,他们的反抗并非从真正意义上追求种族平等和民族解放,但对于挑战白人的权威和撼动帝国的统治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四章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弗洛里的心理空间来展现殖民地生活的孤寂无聊,揭露殖民体制的腐朽与衰败。弗洛里质疑帝国事业的合法性,却没有勇气表达对帝国的不满情绪;他对东方怀有无限的同情和迷恋,却无法真正融入东方,最终弗洛里成为东西方人眼中的怪胎,在白人老爷们的眼里他是一个叛国者,在东方人的眼里他是一个奇怪的白人老爷。最终,无法忍受的孤独将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弗洛里的死体现了白人权威势力对个体精神的压制与扭曲,同时也是对殖民体制有力的控诉。第五章概括总结了《缅甸岁月》中殖民主义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等三方面的深刻影响,指出奥威尔通过该小说揭露和批判了殖民主义的衰败与腐朽,预言了大英帝国的衰落。无论从文学史看还是从社会发展史看,《缅甸岁月》都是殖民主义最后的挽歌。
【关键词】:《缅甸岁月》 空间理论 殖民体制 腐朽 衰落
【学位授予单位】:南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22
  • 1.1 George Orwell and Burmese Days10-12
  • 1.2 Literature Review12-16
  • 1.3 Spatial Criticism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16-22
  • CHAPTER II:PHYSICAL SPACE IN BURMESE DAYS: THE TWODIFFERENT WORLDS22-30
  • 2.1The European Club: An Isolated Space22-24
  • 2.2 The Kyauktada Bazaar: A Seemingly Open Space24-27
  • 2.3 The Forest for Hunting: A Cooperative‖ Space27-30
  • CHAPTER III: SOCIAL SPACE IN BURMESE DAYS: WHITE CODE ANDITS CHALLENGE30-39
  • 3.1 The Colonizers and the Pukka Sahibs‘ Code30-33
  • 3.2 The Colonized and Their Obedience33-36
  • 3.3 Revolt against the White36-39
  • CHAPTER IV: THE MENTAL SPACE IN BURMESE DAYS: FLORY’SDESPERATE LONELINESS39-49
  • 4.1 The Other‖ of the White Men39-42
  • 4.2 The Other‖ of the Orientals42-45
  • 4.3 The Illusionary Friendship and Love45-49
  • CHAPTER V: CONCLUSION49-51
  • Works Cited51-55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梅;从《通往维根码头之路》看奥威尔的政治观[J];外国文学;2004年01期

2 肖丽华;;保护语言 保护我们的家园——读奥威尔《一九八四》[J];世界文化;2006年01期

3 郑际根;;奥威尔:极权主义的斗士与社会良心的写作[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孙仲旭;;一本最新出版的《奥威尔传》[J];书城;2007年05期

5 王艳红;;从《如此欢乐童年》看奥威尔的反特权意识[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李锋;;当代西方的奥威尔研究与批评[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06期

7 王晓华;;奥威尔研究中的不足[J];东岳论丛;2009年03期

8 南方朔;;奥威尔的“怜悯和死亡”[J];书城;2009年09期

9 杨光祖;;热爱老大哥与奥威尔[J];书屋;2009年11期

10 刘晓东;;论“奥威尔问题”[J];学术界;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秀雅;许卉艳;;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庄》在中国的研究简述[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无痕;奥威尔百年后再陷孤独[N];深圳商报;2003年

2 乔纳森;奥威尔B面[N];东方早报;2011年

3 思郁;奥威尔:政治性写作的艺术[N];深圳商报;2011年

4 思郁;奥威尔与我们的生活[N];深圳特区报;2013年

5 早报记者 石剑峰;奥威尔不会过时[N];东方早报;2013年

6 早报记者 石剑峰;奥威尔的魅力:激励每个人去追求[N];东方早报;2013年

7 编译 黎文;信中的奥威尔生平[N];文汇报;2013年

8 ;乔治·奥威尔是怎样说话的[N];经济观察报;2003年

9 浙江大学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艾玲;乔治·奥威尔:集权社会的文学预见者与讽刺者[N];社会科学报;2003年

10 闻敏 学者 现居北京;二战时期的奥威尔[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晓华;乔治·奥威尔创作主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小梅;女性主义重读乔治·奥威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蒴;奥威尔和温斯顿的困境—极权世界中个体的抗争与妥协[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岳丽萍;奥威尔《上来透口气》的生态解读[D];郑州大学;2011年

3 彭們;乌托邦与个人:现代体制下自由追求的可能性[D];苏州大学;2015年

4 徐珊珊;论乔治·奥威尔小说的艺术特色[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秦轩;解析乔治·奥威尔《1984》中的伦理混乱[D];鲁东大学;2016年

6 姚娜;中年危机与重建失败-奥威尔《上来透口气》中Bowling的身份困境[D];安徽大学;2016年

7 邹潇;乔治·奥威尔文学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8 陈彩云;空间批评视域下的《缅甸岁月》[D];南通大学;2015年

9 翁银梓;还原历史的真相[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10 左X;乔治·奥威尔的政治寓言小说[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53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53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b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