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拉皮翁兄弟”的文学继承性
本文关键词:“谢拉皮翁兄弟”的文学继承性
更多相关文章: 谢拉皮翁兄弟 继承性 霍夫曼 俄罗斯文学传统
【摘要】:"谢拉皮翁兄弟"是20世纪20-30年代苏联俄罗斯文坛上重要的文学团体之一。该团体在对西方文学及俄罗斯古典文学遗产的继承上可谓不遗余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为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的继承性一直是"谢拉皮翁兄弟"们共同的审美诉求。本文首先对"谢拉皮翁兄弟"所处的20-30年代文学语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然后从创作思想及手法等方面重点阐述了其主要成员卡维林对霍夫曼具有奇幻和神秘主义色彩的浪漫主义小说的继承、左琴科对俄罗斯民间文学及富有幽默讽刺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
【关键词】: 谢拉皮翁兄弟 继承性 霍夫曼 俄罗斯文学传统
【基金】: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形式主义诗学视野下什克洛夫斯基散文创作研究》(13BWW036)的阶段性成果,起迄时间:2013-2016
【分类号】:I512.06
【正文快照】: The Serapion Brothers’Artistic Inheritance引言十月革命之后的俄苏文学,一度将白银时代提出的俄罗斯文学何去何从的问题凸显出来,文学的继承性问题也随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作为20-30年代最重要的苏联俄罗斯文学团体之一,“谢拉皮翁兄弟”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及各异的艺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捷;;关于“谢拉皮翁兄弟”及其自传[J];苏联文学;1986年06期
2 大鹏;;“谢拉皮翁兄弟”自传[J];苏联文学;1986年06期
3 蓝英年;得意的谢拉皮翁两兄弟[J];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09期
4 杨武能;非驴非马 生不逢辰——关于霍夫曼的小说创作与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海;;论鲁迅对托洛茨基文艺理论的接受[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4期
2 王蓉;;浅析托洛茨基的无产阶级文化“取消”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3 庄桂成;;中国文论现代转型中的“苏联”因素[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4 庄桂成;;苏联文学批评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工具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刘亚丁;;葛利高里的毁与誉——肖洛霍夫学术史研究[J];东吴学术;2011年02期
6 刘杰海;赵岚;;从马雅可夫斯基到孟京辉——《像鸡毛一样飞》赏析[J];电影评介;2008年24期
7 邱运华;;论托洛茨基的社会学诗学理论——兼及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学派问题[J];俄罗斯文化评论;2006年00期
8 林精华;;“东方”或“西方”:俄国人审视俄罗斯问题的方法[J];俄罗斯文化评论;2006年00期
9 何云波;苏联模式与中国文论话语转型——兼谈张冠华《否定之后的思考》[J];俄罗斯文艺;2003年01期
10 李逸津;吕由;;中俄传统文化交流在历史新语境下的延续——评上海出版的《星耀涅瓦河》和圣彼得堡出版的《上海人》[J];俄罗斯文艺;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敏;;试论周扬等延安文人的思想“突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2 朱军;;现代都市边缘知识人的身份认同困境——以亭子间文人为例[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俊琴;中亚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D];兰州大学;2011年
2 田猛;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杜建明;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4 曹海艳;顿河哥萨克的群体精神真理探寻与历史悲剧[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王智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综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8 刘海波;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蔡同军;普罗米修斯的火种[D];苏州大学;2003年
10 尹霖;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素芳;论宋之的的文学贡献[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袁文君;从政治现代性的视角审视俄罗斯“白银时代”主体观的兴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吕元满;在美国的俄罗斯侨民文学第三浪潮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岳静;清醒的犹疑[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振国;《苦难历程》中的家园母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妍;白银时代背景下的高尔基与象征主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双双;《白卫军》中的“记忆”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寿欢;《东方杂志》(1918-1926年)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李霞;别求新声于异邦[D];苏州大学;2011年
10 田晓庆;《我们》的新现实主义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捷;;关于“谢拉皮翁兄弟”及其自传[J];苏联文学;1986年06期
2 梁亦琨;他为什么失去最后的机会?[J];天风;2001年05期
3 蓝英年;得意的谢拉皮翁两兄弟[J];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09期
4 陈柏;;谢拉·艾莉(Xeca Area)作品[J];中国陶艺家;2012年03期
5 沃尔特·皮特金;夏燕文;;一个追求完美的人[J];杉乡文学;2006年15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易华;谢拉特: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建立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吴菲菲;中巴经贸合作展现“金砖四国”魅力[N];中国贸易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赵齐;“我对中巴经贸合作现状还不满意”[N];国际商报;2009年
4 记者 殷永建;特谢拉连任巴西足联主席[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本报记者 许宏治;中古关系前景广阔[N];人民日报;2001年
6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牟宗琮;巴基斯坦 洪水退去后的瑙谢拉[N];人民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杨立民;巴西退出角逐 南非有望如愿[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8 沈嘉禄;西洋家具的主要风格与流派(下)[N];解放日报;2010年
9 记者 张荣锋 杨立民;贝利与巴足协主席交恶世界杯抽签巴西险蒙羞[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本文编号:1056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564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