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文体偏离角度解析《最蓝的眼睛》中的人物形象

发布时间:2017-10-21 05:38

  本文关键词:从文体偏离角度解析《最蓝的眼睛》中的人物形象


  更多相关文章: 文体偏离 人物刻画 语言偏离 结构偏离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非裔黑人女作家,因其超凡的创作才华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奖,是迄今为止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性。莫里森在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小说的写作技巧,她的语言幽默机智,吸取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叙述富于变化,这使她的作品更加具有说服力。在人物刻画方面,莫里森也别具匠心,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融入于小说的人物形象展现当中,将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地入木三分,这些无疑都奠定了托尼·莫里森不可撼动的文学大师的地位。《最蓝的眼睛》于1970年问世,这是黑人作品题材的一个新突破。莫里森是首位将当时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如实呈现给大众的作家,她大胆地批判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揭示了黑人在长期的种族歧视下所遭受到的精神摧残。此部作品中史无前例地选取一个黑人女孩—佩克拉作为故事的主角。佩克拉把她悲惨生活的根源归结为她没能像白人一样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所以她日夜祈祷上帝能赐予她一双最蓝的眼睛,可是最后她的愿望落空了,而且还遭受了生父的强暴并早产一个死婴,这让佩科拉最终堕入疯狂状态。本论文不同于其他论文的研究角度而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文体偏离视角出发,对《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的语言特色以及结构安排进行解析。理论上结合了莱文和刘世生与朱瑞青的分类方法,将本论文所要运用的文体偏离理论分为语言文体偏离和结构文体偏离两个大方面。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结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家的生平及《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阐述国内外对《最蓝的眼睛》的研究状况、论述选题的原因、目的。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为理论综述。阐述文体偏离理论以及文体偏离理论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的运用。并明确本论文的理论基石是整体上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语言偏离和结构偏离,基于此来对文章的人物形象进行性解析。第二章从语言偏离的角度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析。首先,莫里森在作品中融入了一种特殊的语言—黑人方言,并分别从作品中文字的省略、错误拼写、句式特点进行分析。其次,此部作品还融入了黑人的特色音乐—布鲁斯,在语言的组成上独树一帜,而此从文体学理论来界定也属于文体偏离的一部分。最后,就是从文体偏离的语义偏离角度—修辞手段出发,对作者所运用的刻画人物的手法进行分析。作为语义偏离的主要手法,从理论上根本解释了作品所贯穿的各种修辞格的作用。此章节主要从几种修辞手法出发如:象征、隐喻、反讽、双关来了解莫里森的写作技巧。总之,第二章,从语言偏离的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人物的刻画、人物形象所传达的意义进行细致的分析。第二章之后本文再从一个宏观角度—整个文章的编排角度,并结合结构偏离的理论,从特殊的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事方式的方向来分析此写作手法对于描述和刻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解析。叙事视角:作者并没有采取单一的叙述视角,而是融合了多种叙事视角。主要有克劳迪娅以成人和孩子的第一人称视角叙事以及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中间还夹杂了宝林、查理等人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视角的杂糅使得整部作品的节奏更加波澜起伏,读起来也更加引人入胜。叙事时间:莫尼森的此部作品,并没有采取单一的叙事时间,如插叙、倒叙、顺叙,而是夹杂了其中的种种叙事时间的方法,使得作品的脉络更加了立体,故事更加丰富。最后叙事结构:采取多文本叙述模式和插入式叙述模式。在小说的开端就引入了一篇美国儿童读物,而此篇读物反复四次以不同排版形式夹杂在整部小说之中,而小说的主题也蕴含在这两种文本的相互交错之中。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结论。总结本论文从文体偏离角度对莫里森在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进行理论上的解析。加以结合偏离理论的两个个方面,将作者所运用的部分写作技巧得以一个文学理论上的解释。文体偏离角度是一个极其恰当的分析文学作品写作风格、写作技巧的理论,然而却鲜少被学者们所采用。通过在此文学理论的多层次地分析之后,会发现《最蓝的眼睛》不愧是一部极其有文学建树的作品,作品本身所运用的叙事风格语言风格是一般作家无法企及的。因此,时至今日,这部作品还是众多文学作品当中的一颗常青树。
【关键词】:文体偏离 人物刻画 语言偏离 结构偏离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Introduction10-13
  • Chapter I Theoretical Foundation13-21
  • 1. Stylistic Deviation13-18
  • 2. Deviation in The Bluest Eye18-21
  • Chapter II The Depiction of Characters from Language Deviation21-42
  • 1. Black English21-27
  • 2. Blues27-31
  • 3. Figures of Speech31-42
  • Chapter III The Depiction of Characters from Structure Deviation42-63
  • 1. Narrative Point of View42-48
  • 2. Narrative Time48-55
  • 3. Narrative Structure55-63
  • Conclusion63-67
  • Bibliography67-68
  • Acknowledgements68-6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冰;;如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J];文学教育(上);2008年09期

2 蔡景红;;人物形象在广告中应用[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12期

3 缪正良;;简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成功(教育);2011年23期

4 姚承宪;从“山乡巨变”中的几个人物娗人物形象的Ru造[J];山东大学学报(中国语言文学版);1959年01期

5 李恁;重要的是人物形象——《奤五好社T帷返某ごJ];美术;1965年01期

6 马生采 ,党f^光;用音乐艺术手段刻划人物形象[J];陕西戏剧;1984年06期

7 李梓;;运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J];电影艺术;1985年12期

8 谭霈生;;人物形象与人学观(续二)[J];戏剧创作;1985年04期

9 倪素平;;解读《麦河》中的人物形象[J];语文建设;2014年08期

10 吴淼;;美国反恐电影的人物形象演变[J];文教资料;2012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奇;;演员都应该写人物自传[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2 布莉华;;《重耳出亡》中一组个性鲜明的女性配角系列[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桑凤平;俞海萌;;试论中日古典怪诞小说的“同途殊归”——《蛇性之淫》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人物形象对比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石云龙;;现代人价值观的折射——试评怀特笔下人物形象斯坦·帕克[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吴凤森;;识个性探内涵提升自我——欣赏小说典型形象[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3)[C];2013年

6 冯奇;;论郭沫若历史剧的人物特质[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7 王双;;新时期《诗经》人物形象研究述评[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8 李默然;;对戏剧现状的思考[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9 于洋;;如何摆正自己的地位[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10 卢燕丽;;《诗经》人物形象的文化史意义[A];诗经研究丛刊(第七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南县剧团 程刚;如何塑造人物形象[N];商洛日报;2008年

2 郑恩波;人物是小说的生命[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董伟;中国话剧长廊新的人物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王娟;塑造让人信服的警察人物形象[N];人民公安报;2014年

5 白彬华 (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如何辅导儿童画好人物形象[N];中国艺术报;2004年

6 贵州黔西职中 文先慧;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N];大众科技报;2007年

7 胡应明;从人格原型到人物形象的创造与跃升[N];中国文化报;2013年

8 浙江省兰溪市兰荫中学 李澍根;小说教学刍议[N];学知报;2010年

9 陕西省黄陵县总工会 张秋亚;演员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表现[N];大众科技报;2009年

10 贵州大学200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 雷雨;浅谈《新欢》中的人物形象[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特木尔巴根;“新时期”科尔沁蒙古语小说独特人物形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2 严丽珍;论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D];复旦大学;2008年

3 蔡益怀;香江浪子悲歌[D];暨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月;论《饲育》与《拔芽击仔》中的自我觉醒[D];辽宁大学;2015年

2 袁拥霞;《缄默的回声》(第二、三部分)翻译实践报告[D];宁夏大学;2015年

3 韩东峻;朝鲜社会主义建设题材小说的人物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李莹;“鸦片战争”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电影表达[D];山西大学;2015年

5 赵萍萍;翻译美学视角下《死魂灵》汉译本中人物形象的审美再现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敏瑜;基督教伦理视角下的《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7 华雪;浅谈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中的意境与人物形象[D];北京舞蹈学院;2015年

8 安婷;对作品《有喜》中人物形象“动情合一”的探索[D];北京舞蹈学院;2015年

9 胡琴心;论人物形象的个性语言塑造[D];北京舞蹈学院;2015年

10 胡会欣;1990年代以来朗·霍华德电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71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71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a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