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我们》的数学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7-10-22 17:23

  本文关键词:《我们》的数学化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我们》 反乌托邦文学 莱布尼茨 数学化


【摘要】:在20世纪世界文学大家庭中,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被称为“反乌托邦文学三部曲”。而其中扎米亚京的《我们》是“反乌托邦文学”的开篇之作。《我们》刚刚发表就遭到封杀,它被认为是讽刺、影射和批判当时社会制度的作品。历经坎坷,直到1988年才被解禁。《我们》一问世,就引起广大学者们的关注和读者们的喜欢。在崇尚理性的20世纪初,《我们》高屋建瓴地表达了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和权利的追求,对科学和理性至上的批判,给对未来生活充满幻想的人们敲响了警钟。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数学化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文学中也有具体体现。莱布尼茨把数学化与文学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角度解读文学创作。本文拟采用这种全新的视野,从数学化的视域下,重新解读《我们》的艺术世界。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现状,本论文拟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第一章概述“科技强人”扎米亚京和他的代表作品《我们》;第二章运用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理论来阐述《我们》中的数学之美和数学之丑;第三章论述了《我们》中时空体的数学化特征;第四章从人物、情节设置、语言描述等几方面解读《我们》叙事风格的数学化特征;第五部分是结论。《我们》这部作品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对它的研究挖掘从未停止过。数学化的特征研究是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展示着《我们》所开创的反乌托邦世界缤纷的未来图景,昭示着人类将面临的各种潜在的危机,为我们未来的生活竖起警示标。
【关键词】:《我们》 反乌托邦文学 莱布尼茨 数学化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12.07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Реферат8-10
  • 绪论10-12
  • 第一章 扎米亚京与《我们》12-16
  • 第一节“科技强人”扎米亚京12-13
  • 第二节 反乌托邦文学开山之作——《我们》13-16
  • 第二章 文学中的数学化特征16-28
  • 第一节 科学与文学的交融——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理论16-20
  • 第二节 文学中数学化风格特征体现20-28
  • 一、数学之美21-25
  • 二、数学之丑25-28
  • 第三章 《我们》数学化的时空体28-32
  • 第一节 数学化的时间28-30
  • 第二节 数学化的人物生存空间30-32
  • 第四章 《我们》数学化的叙事风格32-38
  • 第一节 人物设置的数学化32-33
  • 第二节 情节设置的数学化33-35
  • 第三节 语言描述的数学化35-38
  • 结论38-39
  • 注释39-41
  • 参考文献41-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5-46
  • 致谢46-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黎明;;О-90在人类爱情图景中的意义符码——对扎米亚京《我们》的人物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年12期

2 刘雯;;论反乌托邦科幻小说新流派——生物朋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年09期

3 汪洁;;论《我们》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4 许英;;《我们》中的女性性格比较分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5 王一平;;论反乌托邦文学的几个重大主题[J];求索;2012年01期

6 李宁;;《美丽新世界》对《我们》的继承与发展[J];名作欣赏;2011年35期

7 刘丽霞;杨雷;;现代性与俄罗斯的“反乌托邦”文学——以扎米亚京的《我们》为中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9期

8 高尔聪;王盈盈;;乌托邦文学与反乌托邦文学渊源之比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9 蒋馨;;《动物庄园》的反乌托邦色彩[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10 秦苏珏;;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反乌托邦因素[J];名作欣赏;2010年2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冯小庆;普拉东诺夫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思想与诗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龙慧萍;当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寓言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顾韶阳;理想与现实—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作品中人性的揭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尹霖;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彦录;论君特·格拉斯小说中的反乌托邦情结[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2 闻超;反乌托邦视角下的长篇小说《2017》[D];南京大学;2011年

3 田晓庆;《我们》的新现实主义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旭;“反乌托邦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阎国栋;梦魇——《使女的故事》的反乌托邦主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雷月珠;后现代反乌托邦小说:解读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一平;论20世纪英语反乌托邦文学之思想意蕴及反讽艺术[D];江南大学;2009年

9 秦雯;乌托邦精神的当代建构与诠释[D];苏州大学;2009年

10 李媛;反叛与延续——从“反乌托邦三部曲”看反乌托邦小说[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79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79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a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