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反抗、惩罚:权力理论视域下的《天堂》解读
发布时间:2017-10-24 00:21
本文关键词:规训、反抗、惩罚:权力理论视域下的《天堂》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天堂》 权力理论 规训权力 种族主义 父权制
【摘要】:从福柯的权力理论看,莫里森的《天堂》呈现的性别对立、代际冲突、黑人种族主义使鲁比镇处于权力场中。种族主义和父权制下的鲁比通过规训权力的行使来维持,规训权力则通过隐蔽的监视系统来保证实施,即通过教育、宗教、媒体、惩罚达到个体的自我规训。年轻一代通过争夺话语权,女性群体通过与修道院女性结盟来反抗和消解种族主义和父权制;摩根家族为首的权力主体则运用歧视、压制、暴力等手段对违抗者进行了惩罚。鲁比镇这个臆想中的天堂成为无法接受质疑的人间地狱,而原本用于规训的修道院却成为真正的天堂。莫里森通过天堂和地狱形象的逆转,为黑人指出,摈弃种族主义和男性霸权,天堂般的家园才有建立的可能。
【作者单位】: 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天堂》 权力理论 规训权力 种族主义 父权制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1997年,托妮·莫里森发表了第七部长篇小说《天堂》,这也是她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它和《宠儿》(1986)、《爵士乐》(1992)构成了反映美国黑人百年历史进程的“三部曲”。小说延续了莫里森一贯关注黑人种族、性别、文化的主题。如果说《宠儿》控诉了奴隶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俊青;;解读《天堂》中对种族、性别的解构和重构[J];开封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 早李q,
本文编号:1086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8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