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乡村到荒野:华兹华斯与梭罗“自然”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7-10-29 13:05

  本文关键词:从乡村到荒野:华兹华斯与梭罗“自然”之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人文地理 自然 乡村 荒野 四季 居民 本地性


【摘要】:诚如"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精魂所系的"自然"亦是一个概念深水区。在"自然崇拜"这把大伞之下,聚拢着血统不一、面孔各异、气质悬殊的浪漫主义者,而甄别他们的差异(从政治理念到风格特征到历史影响等)一直是浪漫主义学的传统任务。本文聚焦两位最具代表性作家华兹华斯和梭罗,细察浪漫主义的"自然崇拜"核心概念如何本土化(localization)和个性化。地貌方面,华兹华斯多描写耕地、果园、牧场、茅舍、绿篱等乡村风景(rural landscape),而梭罗着力于原始森林、无人海湾、草原大漠等荒野风景(wilderness);时间方面,华兹华斯常常使用农时、乡村节庆来标记自己对于自然变化的感受,而梭罗则根据气候与天气来记录和沉思自己的生活;人物方面,华兹华斯精于刻画村民、猎人、收割者、采集者、乞丐等乡村人物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关系,而梭罗刻意远离城镇生活和文明世界,引飞禽走兽昆虫花朵为自己的同类。二者之间的差异亦具体而微地反映了英国浪漫主义与美国超验主义的差异。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人文地理 自然 乡村 荒野 四季 居民 本地性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诚如“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精魂所系的“空间(space)”“地方(place)”乃至“权力(power)”“自然”亦是一个概念深水区。在“自然崇拜”这把等值切换的概念。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大伞之下,聚拢着血统不一、面孔各异、气质悬殊学界开始“人文地理学”转向,大兴各种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凌;崇尚自然:梭罗《瓦尔登湖》的审美价值[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王素华;;对传统自然观的解构——论爱默生的辨证自然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3 陈蓉蓉;;鉴赏水仙——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4 许文锋;苏彦;许艳红;;解读爱默生自然的实用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5 苏贤贵;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田鹰;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评华兹华斯诗论及诗歌实践[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7 王延;;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对比研究[J];才智;2008年03期

8 董新;;华兹华斯《咏水仙》的情感诉求[J];长城;2009年08期

9 田巍;刘畅;;叶芝与梭罗对比研究[J];长城;2012年02期

10 张书琳;;以工业文明挖掘生态危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4 司俊琴;中亚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D];兰州大学;2011年

5 覃朝晖;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洪娜;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加里·斯奈德的文化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万雪梅;美在爱和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陶庭马;生态危机根源论[D];苏州大学;2011年

9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恩;中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吉瑛;;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反映的文化[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2 刘晓青;;透视华兹华斯诗歌的主题[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郑侠;;解读华兹华斯的诗歌《我们是七个》[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4 章燕;;新中国60年华兹华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孙淑玲;;“不可想像的时间之触”——华兹华斯的变化观研究[J];外国语文;2012年03期

6 苏文菁;华兹华斯在中国[J];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03期

7 赵琼;;华兹华斯之自然主义诗作探微[J];芒种;2013年23期

8 易晓明;华兹华斯与泛神论[J];国外文学;2000年02期

9 刘新民;华兹华斯二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顾思兼;试论华兹华斯思想转变中的心路历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葛桂录;;略论华兹华斯在20世纪中国的接受历程[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梁文琴;;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情韵[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马玉凤;;求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歌的哲学意蕴[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段艾琳;訾缨;;有关华兹华斯“创作观”、“自然观”与“儿童观”的关联性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5 张叉;;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死观[A];东方丛刊(2004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七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倪庆饩;多萝西·华兹华斯笔下的格拉斯米尔[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蒋多;自然的眼睛[N];中国石化报;2002年

3 邹建军;“千湖之省”为何没有“华兹华斯”?[N];湖北日报;2012年

4 陈小艳邋何朝辉;华兹华斯与杜甫:浪漫与现实之间遥远的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傅修延;文学与国民教育[N];文艺报;2003年

6 陈钟;英格兰湖区漫步[N];财经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2 叶蔚芳;华兹华斯诗歌中原初创伤的剖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兰美;华兹华斯诗歌的空间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阁;华兹华斯诗学在中国[D];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

3 田咏俐;从深层生态学角度解读华兹华斯抒情诗歌[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高圣华;华兹华斯诗歌的审美现代性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秦旭;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沁;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人文思想[D];贵州大学;2007年

7 谢颖浠;华兹华斯作品中的生态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静;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孤独境界[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9 梁娜;华兹华斯的怀旧浪漫主义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10 袁霜霜;论华兹华斯的“童心”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13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13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1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